中評社香港8月7日電(記者 廖梓達編譯報道)首屆美非峰會4日在美國華盛頓揭幕。有媒體報道,這次峰會旨在加強美國與非洲各國的政治及經濟聯繫,美國計劃展開數十億美元的非洲投資計劃,被視為提振落後於歐洲與中國的雙邊關係,尤其是追趕中國在非洲影響力之舉。美國《華盛頓郵報》也就此發表評論文章稱,非洲崛起是大勢所趨,美國不趁早介入,要吃大虧。全文編譯如下: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峰會,但在40多名非洲國家領袖齊聚華盛頓的同時,非洲地區的“品牌”形象問題也再次暴露,甚至顯著惡化。超過200名尼日利亞少女被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博科聖地組織綁架。不受控制的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蔓延肆虐。這兩起事件通過媒體報道和社交媒體傳入美國社會,讓公眾對非洲動亂無序、疾病橫行的印象進一步加深。
從這個角度看,這次美非峰會的時機實在太糟了。更不用說,時值8月,國會議員和許多華府官員都不在當地,峰會時間的選擇著實讓人懷疑。
但是,非洲並不是一個品牌。這是一塊巨大而多元的陸地,這片土地上既有埃博拉病毒疫區,也有六個經濟增長速度在全球排名前十的經濟體。這裡既有籠罩在武裝衝突中的剛果東部地區、中非共和國和南蘇丹,也有民主穩定發展的加納、塞內加爾和納米比亞;這裡有貪官污吏和軍閥割據,也有自主創業並熱心捐助的億萬富翁;這裡有龐大而無序的貧民窟基貝拉(位於肯尼亞首都內羅畢),也有富饒有序令人嚮往的基加利(盧旺達首都);這裡既有無數死於艾滋疾病的人,也有超過900萬正在接受治療以及不少戰勝艾滋疾病的民眾。
也就是說,同樣是兩個字,“非洲”並沒有“北美”或“歐洲”那樣單一的概念或一致的印象。人們未必會說在非洲投資,但會說在博茨瓦納或索馬里投資。美國應該改變對於非洲的態度,並學會適應這樣的矛盾狀況。
在公共政策和人道主義宣傳中,美國人總是分不清“非洲需要”和“非洲崛起”這兩個概念,但二者都是真實存在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