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古建修繕技藝傳承面臨斷層
“目前以零修為主。”故宮修繕技藝部主任付衛東介紹,目前對故宮古建的修繕工作已經常態化。他希望,今後古建修繕能以保護文物的觀念進行,而不是所謂的工程。與普通建築的維修不同,文物建築內部的變化難以預料。付衛東說,慈寧花園臨溪亭的修繕便曾出現過這種情況。
“修繕前,角梁從外面看沒有問題。”他回憶,建築打開後才發現角梁未到後尾的一個部分“糟”了,這在規範上並無依據,“資料裡出現問題的是前段或者後尾,這個是中間出現了問題。”
最終,付衛東等人通過測算,並邀請了老師傅進行判斷,認為角梁沒有問題才確定了修繕方案,“不能簡單地壞了就換”,他認為,人工對古建築的干預程度要有依據,“不能改變原本的性能和形態。”
而這就可能延誤修繕工期及預算,“這些都需要制度進行保障。”付衛東希望,古建修復能獲得較為寬鬆的制度,而非“工期完不成就要受處分”。
擺在付衛東面前的另一個難題,是技藝的傳承,因為目前能進行重要古建修復的二三十位老師傅均已五十七八歲即將退休,按現行制度,僅有“技工”職稱的老師傅們雖然經驗豐富,但很難進行返聘。
為此,故宮修繕技藝部早在兩年前,就挑選了十餘名學員開始著手培養,“起碼對刀斧鋸這些工具的使用有個概念。”付衛東說,古建修復技藝博大精深無法速成,“有的老師傅三十多年也不一定全懂。”
對話:“古建修復靠口口相傳”
年近六旬的李永革在故宮修了快40年的古建築。他是“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曾參與過太和殿大修。新京報:你是什麼時候來故宮修古建的,那時故宮什麼樣?李永革:1975年,我20歲,當時正好故宮隊伍擴編,我父親說故宮的木匠手藝最高,我就報名了。
當時故宮的土磚路面坑坑窪窪,東西庫房非常殘破,房頂長了很多草,騎自行車從神武門進來一路當啷當啷作響。
新京報:古建修復技藝如何傳承至今?李永革:主要是口口相傳,很多口訣在用的時候才會順口說出來。比如“稀瓦檐頭密瓦脊”,就是說琉璃瓦檐頭要稀一點,脊部要密一些才不會漏雨。這些以口訣形式存在的術語,實際上就是規矩,古建築的修繕得依從這些規矩。
新京報:這些口訣有沒有系統性的整理?李永革:我們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進行資料收集和對傳承人採訪。
鏈接:1987年故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舊稱紫禁城,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06年開始建設,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和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