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秋的“國際內涵”仍須豐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0 06:01:21


  中評社香港9月10日電/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月餅則是這個節日的傳統美食。全球化時代,中秋節與月餅的地域性已被打破,得到越來越多歐美國家民衆的歡迎,就如同春節和餃子走向世界一樣,正展現出“國際範”。

  美國《僑報》9月9日載文《中秋的“國際內涵”仍須豐富》,文章說,這個中秋節,在華的外國人入鄉隨俗,海外的華人遙望思鄉,也帶動當地其他族裔的民衆領略別樣的中秋元素,如華人移民家庭邀請當地人賞月拜月,華裔帶著社區主婦做冰皮月餅。中式月餅出口量大增,今年僅廣東月餅出口1300噸,貨值首次突破1000萬美元;除了進口原汁原味的月餅,歐美地區的超市還推出自有品牌的“西式月餅”,成為當地的熱銷甜點。

  節日與食物的背後,是文化的傳播。出口西方的月餅並非只是中國美食,更多代表著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受接納度。公開數據顯示,61%的海外民衆樂於了解中國文化,52%的人認為“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不難看出,中國文化的確具有很強的國際吸引力。但同時,中國文化的傳播深度與廣度,同中國經濟發展的受矚目程度相比仍明顯滯後,大多數海外民衆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處於“看熱鬧”階段。究其原因,與中國在文化走出去過程中過於強調技術而忽視技巧、強調有形而忽視無形有關。

  人們屢屢提及的兩個範例:一是韓國憑著“催人淚下”的韓劇向世界傳播著本國的文化及習俗,二是美國利用好萊塢大片將美國精神用形象化方式、藝術手段輸出國門。難道中國缺乏傳播文化的合適載體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比如中秋節,傳統節日是民族的象徵,節日文化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理念和價值觀。後人可以從嫦娥奔月的神話裡感悟闔家團聚的美好,從文人墨客的吟誦裡品味中國人的審美哲學,以及從傳統的團圓文化裡衍生出對家國富強、族裔和諧、世界和平的當代思索。其豐富的傳統內涵,就看當代人如何去挖掘、傳播,令其歷久彌新。

 此外,文化傳播還需建立長效機制,不僅需要民間自覺,也需要頂層設計。民間自發的活動儀式,自然而親和,在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必不可少;亦同時需要政府提供政策和資源支持,引導打造出言之有物、生動活潑的節日文創精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