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專業化研究的缺失也體現在考試上。教育改革的最直接抓手是考試。怎樣考、考什麼,這些問題都要靠科學化的研究、設計、論證來支撐。比如高考題型改革,如果要盡可能準確地評測一個學生的語文能力,題型當然應以主觀題為主,甚至全用主觀題,越主觀,也就可能越客觀。但是,怎樣客觀公正地閱卷呢?哪裡來充足的閱卷時間?哪裡來那麼多合格的閱卷人?僅此一例就難上加難。語文考試涉及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許多細節,每一個細節都需要研究透、落實好,否則改革目標就難以落地。
新課改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八次語文教學改革。作為新課改的綱領性文件,新課標廣泛引進了現代閱讀理論、寫作理論和教學理論,堪稱語文教育觀念的一次大解放,是語文教育界不斷探索、不斷深化認識的成果。可惜,依然有很多地方表述不夠具體。比如強調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作為本輪改革的核心概念,“語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怎樣做才能切實提高語文素養,卻語焉不詳,缺乏可操作性。為什麼不能表述得盡可能清晰、具體呢?表述得清晰、具體,就意味著很多概念需要界定,很多關係需要釐清,很多規律需要揭示。這些理論上的硬骨頭,沒有持續的、專業化的研究,是很難啃得動的。
期待以上問題快速解決、整體解決,目前來看是不現實的。從長期來看,除了要有一個建立在專業化研究之上的頂層設計,還需要在專業分工的基礎上通力協作。語文是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必須用專業的精神去做專業的研究,錙銖積累,乃得有成。其實,我們語文教育的專業研究規模並不小,個人經驗的總和也很龐大,關鍵是如何將這些零散的、個人化的經驗經過科學論證轉化為公共知識,用以解決語文教育頂層設計中的具體問題—這其實是一個系統化的“知識管理”問題。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