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其他的學生罷課遊行示威集會,都成不了什麼歷史氣候,頂多製造了政治事件而已。要真正的開創歷史意義的政治運動,不但要能發動全民參與,還要注入重大政治思想與文化內涵的元素,才能有所作為。單靠學生與幾個知識分子出來搞局,像這次“佔中”所展示出來的格局,要和“五四運動”比,遠矣!要和黑人人權運動犧牲者馬丁路德金比?遠矣!要和聖雄甘地的反殖全民運動比?遠矣!要和曼德拉的反種族隔離政策相比?遠矣!這三位偉人都被“佔中”拉來做他們的政治包裝,但再好的包裝也要有真身才能相得益彰,否則只是披上“虎皮”也成不了老虎。皆因“佔中”的政治號召太片面,片面到根本無法概全。
儘管人大決議的提名規定被說成為“打壓人權”,事實上,提名問題在各國競選政治遊戲規則上,公平與否在於提名機會有無,以本港四大界別公平公開的讓候選人參與競選提委,然後再公開讓人參與特首候選人的競選,如此一個選舉制度,被醜化為“打壓人權”,是政治見解的偏頗,不是人權的問題,更何況全球提名的政治程序不一,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又如何能將本港的提名辦法斷定為侵犯人權呢?如此帶有偏見的政治號召要發動全民參與罷工罷市罷課,根本就是一種政治遐想。
也正是因為“佔中”政治號召太偏頗,無法成為主流民意的政治訴求,這種只能是代表少數人的事實,早已被“大聯盟”發動的全港簽名“反對佔中”取得150萬支持得到證明,這簽名運動是緊接?“佔中”發動“6.22全民投票”之後展開的,“佔中”原以為能取得78萬人投票支持已可號令全港,但簽名人數以近兩倍的多數出來後,“佔中”所代表的少數已鐵證如山。若是再考慮到回歸主權前後所有的立會區議會選舉多達六成多的選民從來對選舉不投票的沉默多數,像“佔中”與罷課這麼激烈的政治手法,若因此激發他們打破沉默,也只能是“反佔中”與“反罷課”,由此可推論到“佔中”與罷課要發動全民不合作,沒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