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辛:我初到農村插隊的時候,經常是用一雙上海小青年自以為是的目光,來看待貴州山鄉里的一切,但是村寨上呆久了,慢慢我的目光起了變化。我經常也會用一雙鄉下人的眼睛,瞅著北京,瞅著上海。
解說:聽到作家代表的肺腑之言,總書記很有感觸。他主動聊起家常,回憶起自己的知青歲月。
習近平:我和葉辛同志都是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一輩,你是在南方的貴州,我是在陝北黃土高原。從延安坐卡車到縣城延川,延川坐卡車到公社,這一路過去,那可比現在這PM2.5可難受多了,我有一天開玩笑我說那叫PM250。
我覺得寫這些東西才是真實的生活,當時我們有這樣的經歷,我們也看到有這樣的現象,這是活生生的。
解說: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閻肅是空政文工團的一級編劇,今年已經84歲了,曾經創作歌劇“江姐”,歌曲“敢問路在何方”等一千多部作品,作為文藝戰線的一名老兵,他對軍旅文藝作品的創作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閻肅:我們也有“風花雪月”。但那風是“鐵馬秋風(微博)”,花是“戰地黃花”,雪是“樓船夜雪”,月是“邊關冷月”,就是兵味戰味。
習近平:我贊同閻肅同志的“風花雪月”,如果我們的解放軍文藝工作者沒有軍味,沒有戰味,那幹嗎要穿這身軍裝呢?那幹嗎我們要用這麼多的軍費,辦這些文藝團體呢?這可能也是今後我們軍隊文藝工作體制機制改革的一個方向。
閻肅:他幾乎每個人說話都有交流,幾乎每一個人他都有互動,這個會議的親切度,使我感到是一家人其樂融融,但是又非常深刻,又非常有意義,而且我現在不能完全消化。我覺得要仔細認真學習一遍,學習兩遍,學習三遍,好好學習學習,而且身體力行去做。
解說: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李雪健也談到了自己在影視作品中塑造焦裕祿,楊善洲兩位典型人物的體會,他的感悟是文藝工作者離不開人民,更離不開生活。
李雪健:作為演員,我們想說的話,都表現在了人物的身上,角色的身上,拍電影《焦裕祿》,當地的百姓做群眾演員,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大爺老大媽,他們一直陪著我們拍戲到天亮,他們這種對焦裕祿的感情,給了我們一個創作的真實環境,給了我們自信。
習近平:這兩個人物你刻劃得特別好,我覺得就是入戲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個戲體現出來,這是真正的楊善洲,焦裕祿,他們就是這樣的人,你那句話說得也好,共產黨員職業病自找苦吃,中國共產黨沒有個人的私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