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建國初期,一大至五大,因兩次會議之間相隔時間太短,並未召開四中全會,六大至十大,也因文革等歷史原因,僅六大、七大、八大召開四中全會,十一大之後,每屆都有四中全會。上述10次四中全會中,除七屆、八屆、十七屆無人事調整外,7次涉及人事調整,且4次涉及政治局級領導。
十三屆四中全會增補3位政治局常委
政知局梳理發現,四中全會上的人事變動,涉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及中顧委委員的人事調整。
其中,中顧委委員即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是一種過渡性質的組織形式,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後走入歷史。1982年成立時,該委員會是作為解決中國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機構新老交替的一種組織形式, 1985年9月召開的十二屆四中全會,一些老同志請求不再擔任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和候補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獲同意,十四大後中顧委不再設立。
中央政治局委員調整,是四中全會人事調整的最大看點。
第一次四中全會,即1931年召開的六屆四中全會,改選了中央政治局。這次會議撤銷了瞿秋白、李維漢、李立三3人的政治局委員職務;選舉出周恩來等9人為政治局委員,毛澤東等7人為政治局候補委員,向忠發、周恩來、張國燾3人為政治局常委,向忠發任總書記。
48年後的第二次四中全會,即十一屆四中全會,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趙 紫 陽和中央委員彭真一起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