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令行則國治。“喝酒不開車”成為公眾的普遍行為準則,這是立法、執法、司法機關共同努力將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的結果,也是全民普法取得成效的實證。
弘揚法治精神,是建設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深刻內涵。隨著法律條文逐漸變為社會行動,對法治的信仰將融入公民的血液中。
信“訪”不信“法”,這是很多涉法涉訴信訪群眾過去對待法律的一個態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中央政法機關多措並舉,一年來,涉法涉訴信訪群眾到黨政信訪部門上訪數量明顯減少,政法機關信訪事項受理率、立案率明顯提高,信訪群眾依法按程序反映問題的意識逐步增強。
“總體來看,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法律是維護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運用法律解決身邊的問題,這本身就是普法效果的具體體現,也是巨大的社會進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說。
當前我國已進入“六五”普法階段。專家指出,弘揚法治精神,熔鑄法治社會,就必須通過全民普法的深入推進,使公眾逐漸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護法”轉變,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在整個社會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
人們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強力推動下,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一定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定能早日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