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2日電/中美都有意探索構建一種能適應彼此利益和關切的地區安全架構,美國雖然嘴上不說,但也逐漸意識到,只是一味強化自身同盟體系勢將引起中國的不滿和反制,從而挑動軍備競賽,深化兩國在該地區的安全困境。
在中國借助APEC北京會議積極營造“主場外交”的強烈氣氛之下,中美兩國元首峰會再度舉行。
2013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結束訪問拉美國家後,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加州舉行史無前例的莊園會晤,習主席就中美探索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提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14字箴言。一年半之後的此次元首會晤,也恰逢中國本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兩周年,而“新常態”已然成為透視其內政外交方略的核心語彙。實際上,在中國積極重塑自身國家身份、中美雙方推進各自內外變革的大背景之下,兩國關係也在悄悄地進入一種新常態。
美國商界還在“適應期”
11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的演講中,首次明確、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三大特徵,即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更多轉向創新驅動。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有望超過吸引外資的數量,這意味著中國資本走向全球的步伐在迅速加快。預計未來10年中國對外投資將達到1.25萬億美元。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貿易結算單位和投資保值手段的國際化進程也在持續推進,今年前九個月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總量增至創紀錄的4510億元,而2013年全年只有3760億元。中國進出口銀行在短短兩年內約發放6700億美元信貸,超過美國進出口銀行在過去80年間所提供的各類信貸總額。按照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做出的最新預測,中國將在2021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考慮到經貿關係長期以來一直在中美關係中發揮“壓艙石”作用,中國經濟格局和地位的新變化將為兩國關係鋪陳最為重要的新背景,不少人開始擔心中美“經濟脫鉤”的風險。一是“中國出口、美國消費”的模式趨於變化,兩國在經濟上的競爭和摩擦日益增多。二是中國或不再繼續大量購買美國國債,正如耶魯大學教授斯蒂芬·羅奇所言,過去十餘年中國對美國國債的巨大胃口讓美國不必擔心自己的巨大赤字。三是美國在華企業感到自己在中國的日子不像過去好過了,中國美國商會的近期調查顯示,60%受訪美企認為自身受歡迎程度下降,近90%的企業對中國展開的反壟斷調查和執法感到擔憂。美國歐亞集團總裁、紐約大學教授佈雷默稱,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35年之後,外國企業正變得可有可無,中國正以其不同于歐美的市場監管方式在全球商業領域挑起“新冷戰”。
顯然,美國人對於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不適應感相當強烈,而美國商界也在持續要求奧巴馬政府對華施加更大壓力。未來確保中美經貿關係雙贏的鑰匙,在於兩國儘快達成雙邊投資協定。這幾乎是習近平等中國領導人在過去兩年會見美國客人時總會著重強調的。中國在美投資從2000年基本為零增至2013年逾200億美元,但在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中所占比例僅有1%左右,且很多投資項目由於過於嚴苛的“國家安全審查”而流產。美國在華企業則希望衝破市場進入和投資壁壘,特別是要求放寬對服務業的限制,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在奧巴馬此次訪華前夕,50多位美國商界領袖聯名致信白宮,呼籲將雙邊投資協定列為總統的重點議題,呼籲兩國政府儘快完成協定文本的談判。中美加大相互投資不僅可以使經貿利益的綑綁更為緊密,還將為兩國社會和民眾之間更為深入的交流與交融創造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