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藝術學院,她師從著名的聲樂教育家王音璇,主攻民族唱法。1980年,濟南軍區政治部前衛歌舞團把她“挖”了過去。1981年,彭麗媛收到了中國音樂學院寄來的進修通知書。入學後,她被分到一個非常擁擠的平房裡,十幾個人一間宿舍。“那時都是在臨時搭的防震棚裡上課,五六個人用一個琴房,我為了搶琴房,曾經跟我們器樂系的同學李樹萍打過好幾次架,每次都是我贏,我現在都覺得對不起她。當時大家也互相攀比,不是比錢和地位,也不是比誰去傍大款,而是比誰學習好,考的分數高。那時候學習風氣實在太好了。”彭麗媛回憶說。在中國音樂學院期間,同學送了她一個外號“三點一線”,就是“琴房宿舍食堂”。
上世紀80年代,她成名了,但沒有“拼名氣”,派她去雲南老山前線慰問演出,她立馬就出發,一路唱到了離前沿陣地只有4米遠的貓耳洞裡。
1987年,她結婚了,也沒有“拼老公”,新婚第四天,就從福建飛回北京參加全國藝術節,接著又出訪加拿大、美國,一別就是兩三個月。習近平在隨後的十多年中,一直在福建工作,夫婦倆過著聚少離多的生活。就連女兒出生時,習近平也由於在搶險前線而沒能陪在她身邊。有一次習近平抽空到北京探望她,才坐下沒多久,彭麗媛就接到通知要去演出。掛上電話,她久久沒做聲,怕傷了丈夫的心。習近平知道後,反過來安慰她:“沒關係,你儘管走,我們總有團聚的時候。我不能讓你為了我離開舞台,那樣也太自私了。”
儘管是名揚全國的歌唱家,但彭麗媛把家庭和事業的關係處理得很好。離開舞台,她就樂於做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
1999年,在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節目中,主持人竇文濤對她說:“我一看你啊,就覺得你會做菜。”她特別驚喜:“你怎麼知道的?我就是最愛打掃衛生、洗衣服了。而且我做菜做得還不錯,除了咱們山東的面條、饅頭、大包子、水餃以外,我還會烙餅,炒各種菜。炒得可能不是那麼好,但自己覺得還可以。”她說有時演出結束,拖著行李回到家,本已累得不行,卻還是忍不住先把飯做了,把衣服洗了,把地拖了。“做家務活對我來說是一種樂趣,我就願意縫縫補補洗洗涮涮,願意把自己的家布置得好一些。” 當竇文濤好奇地問,什麼樣的男人才能駕馭她,她一臉幸福地說:“他是一個很有作為,非常成功的人。”
這樣一位秉承優秀美德的女性,對任何一個中國家庭而言,都是理想中的媳婦。
2014年的國際舞台上,彭麗媛和習近平一起留下了許多感人的細節。在印度,彭麗媛應印方之邀坐到秋千上,她試著蕩了幾下,便拍拍身邊的空座,讓習近平也坐上來,兩人並肩蕩起秋千。在北京APEC峰會合影時,彭麗媛向著鏡頭揮手致意,轉頭看了習近平一眼,習近平便與夫人節奏一致,揮起手來,這默契的一幕立即在網絡上爆紅。在澳大利亞,習近平視察“雪龍”號南極科考船,登上一處較高的船艙時,不忘回過頭來向彭麗媛伸出手,“來!”拉著她一起進了艙……種種細微之處,流露出夫妻同心、彼此照顧的真情實感。
他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領導人夫婦,他們和許多普通中國夫妻一樣,從基層走來,從生活的考驗中走來,共同擁有平淡而溫暖的幸福。這便是“夫人外交”之於中國人的另一層意義——從領導人的身上,感知傳統價值觀的力量。琴瑟和鳴、夫妻和美、家庭和睦,這些透著古老中國溫度的字眼,在多元速變的現代生活裡,依然是最值得倡導的、恒久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