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杜祥琬曾與于敏共事多年,全程參與了氫彈的研製,他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透露:“實際上,早在1966年12月28日,我們和于敏在羅布泊進行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就標誌著我們已經掌握了氫彈的所有特征。”如果以這個時間計算,我們在實現原子彈爆炸後,掌握氫彈技術僅用了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
1960年到1964年,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曾經和于敏院士在輕核理論組共事,並結下了半個多世紀的友誼。何祚庥說,于敏的工作奠定了氫彈理論的一切基礎,“包括後來核武器小型化的發展,都建立在於敏的理論基礎研究上。”
“我祝賀他,他獲得大獎當之無愧。”何祚庥說。
杜祥琬向新京報記者回憶道,于敏的腦子極快。1966年在上海做氫彈理論實驗,計算機不斷吐出紙帶,上面記錄著氫彈每個時間、空間點的變化。于敏一眼就發現從某個點開始,紙帶上的數據出了問題。“這需要很高的物理理論基礎才能做到。說明於老的理論功底極好,腦子極為敏捷。”
愛看京劇喜歡諸葛亮
大物理學家之外的于敏,還是一位喜歡中國歷史、古典文學和京劇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