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官網宣稱目前已成為“全球規模第一、技術第一”的薄膜太陽能企業,這兩個雙第一看上去很了不起,但其實深究的話會發現一些問題。
首先,“規模第一”指的是產能規模第一,而不是產量。其實漢能產量並不高,歷年的組件出貨量排名榜單中都找不到漢能的名字,如此巨大的產能規模,卻沒有相應的產量,要不就是漢能自己宣傳的產能規模虛高,要不就是漢能的產能利用率很低,都不是好事。
其次,“技術第一”,指的其收購的Miasole的銅銦鎵硒(CIGS)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7%,並獲得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20.5%,的確挺厲害。但是漢能沒有公開此技術的度電成本,不管什麼技術的太陽能組件生產的電都是相同。
因此目前在太陽能行業,真正重要的只有度電成本這個指標,假使某項技術轉換率很高,但成本也高,那消費者並不會因為轉換率買單。目前業內的薄膜王者Firstsolar也不是僅靠轉換率而成功,其度電成本相對於晶矽電池也很有競爭力。
除了技術路線分歧外,漢能太陽能的商業模式也頗具爭議,其商業模式簡單概括就是“自產自用,捆綁政府”。目前漢能在全國有九個生產基地,生產基地分別位於雙流、武進、禹城、邳州、雙鴨山、青海等地。對於漢能目前的產量規模,九個基地似乎有點太多太散,產量比漢能多十幾倍的英利目前也不過七個生產基地。顯然漢能建設那麼多基地並非出於生產考慮,而是出於其他目的。
雖然漢能在太陽能領域的玩法,讓很多業內人士看不懂,很多著名光伏企業的高管對漢能的做法公開表示不滿。但這並不影響李河君在光伏領域的布局,之前同宜家在全球合作,最近漢能又高調宣布同特斯拉展開合作,還贊助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世錦賽,這樣的營銷方法著實賺足了眼球,而且效費比也很高,效果堪比英利贊助世界杯,李河君真不愧是一個精明的商人。
665億身家遭質疑或含水分
2013年,李河君以664.9億元躋身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四位,但李河君的真實身家仍不被外界所知曉,甚至被質疑含水分。其在漢能集團的控股股份也被外界傳聞有兩個版本,一種是超過50%,還有一種則是高達97%。
事實上,在漢能集團高歌猛進布局光伏產業的同時,其在國內新疆吐魯番、江西宜春等地的光伏項目還處在尚未投產的狀態。對於漢能集團“一基兩翼”業務的投資和盈利狀況,也僅能從漢能集團方面給出的公開信息管窺一二。而漢能集團讓人捉摸不透的股權抵押和媒體曝光信息,更給這個光伏大鰐的真實財富添加了一絲神秘色彩。
2010年,漢能集團宣布以11億元獲得了2009年在香港上市的鉑陽太陽能29.4%股權,成為控股股東,之後又進一步增持至50.65%。李河君成為鉑陽太陽能實際控制人。2013年1月17日消息,鉑陽太陽能更名為“漢能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新中文股份簡稱為“漢能太陽能”。根據漢能太陽能2013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漢能太陽能淨資產約合113.85億人民幣,純利潤14.42億元。
2013年末,漢能集團將所持漢能太陽能51.05億股抵押給4間金融公司,貸款餘額約5.2億元,實際使用貸款額約為3.45億元來增持公司股份。為何坐擁百億乃至千億資產的漢能集團要通過抵押股權的方式來獲得僅3億餘元的貸款?漢能集團的真實財力、現金流究竟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