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
中評社香港2月4日電/在內政外交舞台上揮灑自如的李克強總理,其步入社會的第一個身份是“農民”,第一個“職位”是生產隊大隊支書。4年時間,他與農民同吃同住,既要挑石頭、插秧,也要每天給生產隊社員派任務、記工分,“想辦法讓每個人吃飽肚子”。
人民網報道,以此為起點,在隨後的歲月,無論是青年時代的學術研究,還是履任地方後的探索實踐,李克強關注的一大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讓5000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國農民,“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日子”。
在日前一次會議上,李克強對與會各地方、各部門負責人動情地說:“我們多數人都當過農民,吃過農民的飯,即便不是,祖上也應該是農民。我們應該帶著感情為農民工作。”
而在這份厚重的感情之外,李克強更為改善農民生活找到一條“現代”路徑。他強調,縮小城鄉差距,首先要使農民擁有縱向流動和平等發展的機會,這是社會主義國家題中應有之義。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揮好新型城鎮化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他年輕時褲腳上沾滿泥巴,手上滿是繭子
今年10月出訪意大利期間,李克強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回憶起自己曾經挨餓的經歷。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在中國農村生活多年,親身經歷過吃不飽飯、挨餓的艱難歲月……饑餓留下的印象是永生難忘的。”
1974年,19歲的李克強到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插隊當知青。因組織能力強,他很快脫穎而出,當上大廟大隊的黨支部書記。村民們回憶,當時“黑瘦黑瘦”的李克強,是學生裡幹活最好的一個。他與村民們“一起種莊稼、流大汗,手上滿是繭子”。
一位村民對媒體記者回憶,當時李克強總是“搶著幹活”,有時候長時間彎著腰插秧,腰疼得實在忍不住,“爬到旁邊的田埂上滾兩下就舒服一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