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古流・巴瓦瓦隆是古流工藝社負責人,屏東縣政府藝術諮詢委員,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籌備處顧問,屏東縣三地門文化藝術勞動合作社理事,1978年成立古流工作室至今。(中評社圖片) |
中評社香港2月24日電(記者 林艷 郭至君 黃蔚)說起咖啡廳印象,總會令人聯想到咖啡、音樂,亦或是一些小清新的元素。像這樣一間完全開放式,以大自然為主體的山頂咖啡廳,與其說它是一個商業空間,不如說它是一個以大自然為素材導向的藝術創作空間。“南台灣藝術採訪團”日前來到了位於屏東三地門鄉的“風刮地-秋月的店”,記者也遇到了這家店的主人亦是南台灣著名的藝術家撒古流,並對其進行了深度的訪問。
撒古流・巴瓦瓦隆是古流工藝社負責人,屏東縣政府藝術諮詢委員,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籌備處顧問,屏東縣三地門文化藝術勞動合作社理事,1978年成立古流工作室至今。曾寫過《部落有教師-達瓦蘭精英回流運動》等10多部著作,並辦過“總統府特展”、“會說故事的手”等等20多個展覽。其作品典藏於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高雄國際餐旅學校,“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等。
風刮地-秋月的店,這間咖啡廳和很多的店不太一樣,四周空闊無比,好似漂浮在空中的一座驛站,藍天白雲觸手可及。連洗手間也是半敞開式的,融於大自然間。室內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像一件件渾然天成的藝術品井然有序地放置其中。據撒古流介紹,原本這裡其實是他的工作室。24年前,他從深山搬到三地門,並和三地門的老人買了這塊地。用了很多大自然的素材,將環境和整個空間相結合,最後打造成了現在的這般模樣。撒古流的作品在這整個空間裡無處不在,連桌子椅子也都是一件件獨特的藝術品。他說,“秋月”其實是太太的名字,11年前,太太覺得藝術品買賣行業實在不景氣,尤其是在三地門這樣的部落地方,於是提議要將其轉型成一個咖啡廳。對於撒古流來說,精心打造而成的這樣一個優質工作室要轉換成一個商業空間,心情卻是複雜,但迫於生計也不得不接受。
雖然工作室變成了咖啡廳,但他並沒有放棄藝術創作,而是堅持和學生一起創作出很多的作品,將其陳設於各個角落。對於撒古流來說,這間咖啡廳就是一個大的藝術品。隨著客人越來越多地聞名而來,對其藝術品的關注和購買度增加,他也漸漸地發現,“如果創作可以和民間結合也是一個好事,藝術源於生活。過去,我們始終把藝術高高地掛在嘴邊,甚至變成某些人特有的專業和權利去玩弄。但後來才慢慢發現原來藝術可以這麼平民。”
撒古流說,他發現現代人對大自然越來越陌生,所以他也有意地將這間咖啡廳變成是一個以大自然環境為素材導向的藝術創作。他經常和朋友說,“這不是咖啡館,而是咖啡醫院。”病床就是大自然,手術刀是音樂,藥丸是咖啡。這裡可以治癒一些現代科技無法治療的疾病,比如壓力、失戀等等。據他介紹,平常來這的客人中很多是殘障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