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新興消費方式“網購”,目前已占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以上。 |
中評社香港2月25日電/中國經濟面臨深層次的結構問題,因為廉價勞動力的供應正在枯竭,基礎設施投資的動力已經耗盡。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2月16日載文《未被人注意的中國革命》,文章說,有關中國經濟表現的真正問題似乎與保持和過去一樣高的增速沒多少關係,與製造業吸納的勞動力減少沒多少關係,與基礎建設投資放緩也沒多少關係,而是與如下因素有關:創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中國公司怎樣才能學會少花錢多辦事,中國經濟怎樣才能重新調整結構並轉向生產率更高的崗位,特別是在不斷壯大的服務部門。
中國高層更關心的是增長的“質量”和“效率”。他們也希望大家更多地關注創新和結構改革,而不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本身。
那麼,中國在創新領域又做得怎麼樣呢?創新對生產率的影響才是最終決定中國經濟到底是像一些人所預測的那樣突然停擺,還是戰勝中等收入陷阱的難題。
在關於中國經濟增長舊模式退場的評論中,很少有人評論中國企業在新模式的創新過程中所展開的一場革命。中國不再是一個工業增長需要依靠吸納大量廉價勞動力、從事低技術含量的製造業活動並得到國家慷慨財政支持的經濟體了。中國正迅速成為一個充滿創新機會的中心。在專利數量以及專利與研發經費的比例上,中國已經與美國和日本一道,躋身世界之巔。中興和華為公司位列全球專利數量最多的三大企業之列。互聯網正在徹底改變金融、商業和出版等行業。
民營企業正在推動實現製造業最前沿的創新,出現了世界級的依賴信息技術的服務經濟。如果只是投入大量勞動力和資金,海爾或阿里巴巴是不會達到今天這種成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