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直接告訴一位教授,“您語速太快,我聽不懂”,教授下一節課就做了調整;她不知如何寫論文,一次次寫郵件、預約面談,教授及時鼓勵,“找不到合適的詞沒關係,重要的是你的觀點”;她幾次向外國同學請教“答案”,對方詫異,“沒有對錯,你只要理性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一個學期末,小錢三門功課拿了A。她從一頁紙小文章的不知所雲到能順利完成6頁紙論文;她設計調查問卷,在街頭攔下陌生“老外”做規範的“研究性學術採訪”;她能夠論述亞當·斯密和荀子觀點的異同;她學會傾聽和鼓勵他人……
“被壓抑的個性複活啦!在高中,我們老在嚼別人嚼過的東西。在這裡,我只要成為我自己!”小錢說。
差點“崩潰”的,還有其他學生,甚至家長。
學校強制規定,不管是住宿還是社團,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必須“混搭”。因為個性、習慣迥異,有的中國學生“痛苦萬分”,鬧著要重擇室友。有時學生已相安無事,家長卻鬧個不休,堅決要給孩子調換寢室。開學典禮的提問環節,中國家長不斷糾結於“文憑”問題,讓國外家長一臉困惑。
一年多後,中外學生從各自扎堆、偶有小摩擦到和諧共處、取長補短,家長們也開始對孩子明顯的進步感到欣慰。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很自豪:“有華東師大老師說,上紐大學生走在校園裡,很容易被一眼認出,氣場不一樣!”
相當“奢侈”
28位學術“大牛”的加盟
傑弗裡·雷蒙背對著窗外上海陸家嘴樓群,在用樹根雕成的中國茶幾前,嫻熟地用紫砂壺和鐵觀音衝泡著功夫茶,淡淡的茶香汩汩滲入正午的陽光。辦公室滿堂的中式家具不知經過多少人的摩挲,在他溫存的注視下熠熠生輝,那都是他的私人藏品。
自從1998年首次走進中國,他就為這個“奇跡般的”國度深深著迷。
“有沒有人說過您很像比爾·蓋茨?”當年上海浦西一家酒店的行李員好奇發問,讓他驚異極了:“我一直以為中國依舊封閉,可這裡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蓋茨長什麼樣。天哪!中國已經向全世界開放,而美國對此一無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