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很多海外人士觀察,倫敦比紐約更像是一個世界性的城市,為什麼這樣說呢?在倫敦,來自少數族裔的政客已經初具規模,因此,美國人彭博有意來這裡競逐市長,或許風水輪流轉,今後還會看見法國人做倫敦市長,在倫敦居住的法國人是美國人的兩倍還多,人數超過了40萬,這也是自從1066年“諾曼征服英格蘭”以來,在倫敦居住的法國人數最多的時期。
這裡,如果要討論哪國人更具備管理倫敦的資格,蘇格蘭民族黨領袖尼古拉•斯特金(Nicola Sturgeon)會和法國人一爭高下,斯特金幾乎繼承她的前人、蘇格蘭最後一位君主瑪麗一世(16世紀蘇格蘭的統治者,同時也是法國王後)的基因,後者曾夥同法國人一起,共同對抗當時英格蘭的統治者伊莉莎白一世;另一個例子是查理三世(1720-1788),他帶領支持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斯黨人、英格蘭國內的托利黨一道同法國人串通,試圖推翻統治英國的漢諾瓦王朝(1714-1901統治英國的王朝),後來因為起事失敗,查理三世流亡蘇格蘭。
由此可見,蘇格蘭總是外人入侵英格蘭的“後門”,但同時,蘇格蘭同樣也會背叛,他們把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並最後選擇站在了克倫威爾的一邊。
因此,如果現在的工黨領袖米利班德為上位而去找蘇格蘭民族黨進行合作,那簡直就是作繭自縛。
而至於威爾士,來自威爾士的民族黨(一直在歐盟爭取威爾士獨立的政黨)領袖琳恩•伍德會繼續沉浸在電視辯論的陳腔濫調中,但就是在辯論中,琳恩•伍德憑藉壓過獨立黨領袖法拉吉的勢頭成功登上了威爾士當地報紙的頭條,但是在她本人的競選造勢中,琳恩•伍德卻對威爾士的未來缺乏清晰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