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要區別來看。”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王雲亭將朋友圈的養生“偽科學”歸為兩類,“一類是善意轉發的善意文章,不以欺騙為目的,但因為缺乏科學支撐,缺乏對適用人群的定位,而成為‘偽科學’;另一類是存有營銷等商業目的的‘偽科學’傳播”。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幹部保健科科長朱振東持相同觀點,“有些文章不無道理,比如減肥有助於預防糖尿病。但是很多文章卻過分強調只要堅持吃什麼東西或者做什麼運動、按摩某些穴位,便可以減肥從而根治糖尿病,其中往往都有潛在的營銷行為。” “基本上推薦醫療保健產品的文章都有營銷目的。”朱振東說。
記者採訪的一位老年朋友,曾聽信朋友圈文章,通過生吃茄子來刮脂排油。這篇文章來自一位自稱養生專家的著作。“明顯沒有科學依據的做法對老人影響非常大。”朱振東說,“更有甚者,少數文章將目光投向了某些絕症病人。像肺癌晚期的患者,從醫學上來說通常會選擇常規治療方式。但有的營銷帖卻宣稱可以通過吃某種藥物或者接受某種治療根治,正規醫生肯定不會寫出這種昧良心的文章。”
由於健康謠言傳播廣泛,部分轉帖反覆出現,不少讀者深信不疑,危害很大。
日前,中山大學互聯網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等發布研究報告顯示,謠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類,這類文章往往帶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詞匯,喜歡用“100%”“第一”等誇大性詞語。
“要是根據朋友圈裡的提示,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做,壓根沒法正常生活。”北京工作的公務員韓美告訴記者,對於健康帖子自己一概無視。
製造噱頭為推銷
造謠傳謠者背後往往有商業利益,不少公眾號通過造謠文章博取點擊出售廣告,甚至直接推銷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