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7日電/一個歷史悠久的體現中國經濟影響力的發展模式,可能成為當代中國領導人治理經濟成長乏力的最佳藥方。
美國彭博新聞社4月15日報道《國走絲綢之路 尋求經濟快速增長》,文章說,在上一輪經濟疲軟周期,決策者動用創紀錄的信貸擴張,留下了樓市供應過剩和壞賬增加的苦果。
如今,國家主席習近平等中國領導人聚焦於結構改革,包括提升民營企業在經濟中的作用。隨著海外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降溫,習近平的宏圖大計是加強與“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紐帶。
習近平希望通過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為各種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融資的方式,為本已躋身世界成長最快行列地區的經濟添磚加瓦。
澳新銀行認為,這一願景所帶來的好處與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時融入全球經濟的目標是相符的。
絲綢之路咨詢公司經濟學家本•辛芬德費爾表示,中國經濟的規模意味著該國擁有改變絲綢之路地區經濟實力的能力,“我們正在見證一個世界經濟重心的重生”。
中國將這個計劃稱為“一帶一路”。“一帶”指包括中國、中亞、俄羅斯和歐洲部分地區在內的陸上經濟走廊,“一路”指的是通過南中國海和印度洋連接中國東海岸和歐洲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對中國製造業企業來說,從印尼到哈薩克斯坦等國帶來的全新商機將幫助抵禦國內房地產市場疲軟和歐洲出口需求遲滯的影響。
中國以往的海外投資不乏受挫的記錄。斯里蘭卡總統西裡塞納叫停了中國人投資14億美元在科倫坡建造港口城的計劃。在中國設想的管道、公路和鐵路建設的樞紐國家——哈薩克斯坦,中國也一直難以獲得足夠的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