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選民對藍綠兩大黨認同下降、選民板塊出現鬆動的現象,在台灣主要民調機構的調查中均有體現。一是“TVBS民調中心”2015年2月所做“政黨形象調查”,其中滿意度方面,43%民眾滿意民進黨表現,10%滿意國民黨表現,都較之前有不同程度下降,顯示有近5成民眾對兩大黨不滿意;喜好度方面,39%喜歡民進黨,24%喜歡國民黨,顯示有37%的民眾對兩黨都不喜歡;信任度方面,45%認為民進黨值得信任,22%信任國民黨,顯示有33%民眾對兩黨都不信任。二是“台灣指標民調”也於2月發佈調查,國民黨的好感度為21.9%,民進黨為42%,顯示仍有近4成民眾對兩大黨“無感”;政黨傾向方面,支持國民黨為19%,支持民進黨的佔28.3%,中立為37.3%,2%不願表態。三是“遠見民調”在2014年9月公佈的“統獨調查”中,關於“國、民兩黨誰能兼顧台灣利益與兩岸和平發展”,32.9%認為是國民黨,30.8%認為是民進黨,另有18%認為兩黨都不能,且認為兩黨都不能兼顧的比例在4年內上升了14.9%。
(三)島內青年一代的特徵與不滿情緒,以及網絡信息時代政治參與途徑便捷化,加快了第三勢力興起的步伐
本輪第三勢力興起的一大特徵是年輕化、科技化,即年輕人不但是先鋒隊,而且是主力軍,並借助網絡信息時代與新媒體工具實現高效動員。原本對政治冷漠的台灣青年近年來政治參與熱情急劇提升,甚至“揭竿而起”投身第三勢力陣營。一是青年選民教育水準高,但被剝削感強,打破現有體制僵局的意願更加強烈。教育的發展是政治現代化和政治參與擴大的必要條件,但“失業的、疏離的或因其它緣故而牢騷滿腹的人受教育的水準越高,不安定因素走向極端的可能性就越大”①。台灣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全球名列前茅,大學學齡人口入學率從1994年的30%升至2012年的69.9%。隨著受教育程度提高,公民意識也隨之提高。據調查,島內75%的民眾認為18歲就應有集會結社權力,青年參政意識不斷增強。但另一方面,台灣青年失業率卻居高不下。據台官方發佈的數據,2013年島內失業率為4.18%,20歲-24歲青年失業率卻升至史上最高的13.75%,超過全台失業率3倍以上。2015年1月全台失業率降至3.71%,20至24歲失業率仍在12.52%的高點徘徊,與全台平均失業率的差距反而進一步拉大。橫向看,2014年韓國青年失業率達到近10年新高的8%,也仍低於台灣的青年失業水準。從收入看,台灣是昔日亞洲四小龍中唯一平均薪資10年間負增長的地區。目前台灣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薪資僅為2.2萬至2.5萬新台幣,平均薪資甚至低於15年前水準。②隨著每年新增的30多萬“首投族”,台灣20-39歲青年選民總數已達到715萬之多,若現實境遇使其不滿情緒得不到化解,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民被迫向體制外管道尋求救濟與發洩,因此成為第三勢力興起的重要動因。
二是民主化浪潮與網絡及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作用。台灣在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推進自身的政治轉型,加上台美、台日之間的特殊關係,使得島內民眾對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強烈崇拜。加之互聯網信息時代來臨,以及新媒體平台大行其道,島內民眾政治參與、政治動員的手段也更加多樣化、便捷化。這些條件就為那些出身草根、處於初創期的第三勢力發展壯大,發動“嘉年華式的社會運動”,以及參與選舉提供了更豐沛土壤與便利條件。
未來之路面臨挑戰
第三勢力貌似風光的組黨風潮背後,是依然面臨“三個障礙”與“一個難題”的艱難前路。
一是制度障礙。第三勢力組黨參政後,其直接目標是參加“立委”選舉,實現“藍綠都不過半”,打破國、民兩黨獨大的“立法院”結構。但現實困難是,根據台灣目前實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113席“立委”由73席區域“立委”、6席原住民、34席不分區(含4席僑選)“立委”組成。由於區域“立委”選區是相對多數當選的小選區制,每個選區只有1席名額,故實力較弱的第三勢力候選人在兩大黨夾殺下,若無大黨禮讓幾乎沒有當選機會。因此爭取儘量多的政黨票,從而拿下不分區“立委”席次,就成為第三勢力的現實選擇。但這條道路上也橫亙了5%的得票門檻,根據島內1800萬選民及7成左右投票率計算,跨越此門檻約需要50萬票。從2012年選舉結果看,除國、民兩大黨外,只有台聯黨和親民黨跨過了這一門檻,得票率分別為8.96%、5.49%,各自取得3席和2席不分區席次。而位列其後的綠黨、新黨、健保免費連線、台灣國民會議、人民最大黨、台灣主義黨、中華民國台灣基本法連線,分別拿下約23萬、20萬、16萬、12萬、8萬、3萬、2萬票,雖然其總得票數達到84萬票上下,但各黨單獨得票都未超過5%門檻而無法獲得席次,這部分民意就無法通過其所支持的政黨在“立法院”體現。因此政黨票門檻能否下修至3%乃至更低,或者變“單一選區兩票制”為“複數選區比例代表制”,是決定第三勢力能否成長的重要制度障礙。
二是資金障礙。政黨競選需要大量資金,國、民兩黨經費上不存在太大困難,但那些實力較弱的第三勢力小黨,在缺乏黨產和企業捐款下,其競選將面臨保證金門檻、政黨補助款門檻和抵稅門檻的困擾。首先是保證金門檻高。在“立委”選舉中,一個政黨欲名列“不分區名單”,須至少提名10個區域候選人,而區域“立委”選舉幾乎只大黨有獲勝可能性,因此小黨所提10人多淪為“炮灰”。而每個參選的區域“立委”候選人需交納20萬保證金,總計至少200萬,且根據“選罷法”規定,若候選人得票未超過該選區選舉人數十分之一,將沒收保證金。這項規定對於原本資金拮据的第三勢力更是雪上加霜。其次是政黨補助款門檻不利小黨。在2012年“立委”選舉中,只有政黨票率超過5%的政黨,才能取得每票50元(新台幣,下同)的政黨補助金,因此只有國民黨、民進黨、台聯黨和親民黨獲此補助,其他如綠黨得票超過20萬(1.7%),若按照50元1票的補貼標準,也可拿到每年約1千萬元補助,但受5%門檻限制,這筆補助就無法取得。儘管2015年起,該門檻由5%降至3.5%,但若參照上屆“立委”得票率,得票率排名第5位之後的政黨仍無法取得政黨補助款,進一步限制了小黨的發展空間和參選意願。第三是抵扣稅門檻制約小黨。根據台灣“政治獻金法”,政黨選舉得票率未達2%,民眾為該黨捐獻的政治獻金就不能扣抵所得稅額,這又限制了民眾為實力較弱的第三勢力小黨捐款的積極性。根據台稅務部門認定,上屆“立委”選舉達到免稅標準的政黨僅有國民黨、民進黨、台聯黨及親民黨。
三是整合障礙。第三勢力在2012年“二合一”選舉中初試鋒芒,其政黨票總得票數接近280萬票,即使扣除台聯黨和親民黨,其他小黨政黨票總數也達到84萬票上下,超過馬英九贏蔡英文的得票數。如果這股力量能夠整合,就不排除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但現實中,這些第三勢力雖曾在社會運動中並肩作戰,但若組黨進入體制內競爭,理念上的分歧將隨之凸顯,未來是“分進合擊”還是“各自為戰”,彼此間的差異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如“太陽花學運”中興起的“公民組合”就因理念不合而分裂為兩個黨——“時代力量”與“社會民主黨”。社會民主黨領導人范云認為,之所以最終分道揚鑣,是因為以林峯正、林昶佐為首的“時代力量”強調“潮政治”,較為激進;而社民黨主打“慢政治”,重視分配正義、多元價值,且雙方在“立委”提名等具體問題上有不同看法。
四是如何處理與民進黨關係。民進黨借第三勢力發起的社運浪潮,在“九合一”選舉取得大勝。隨著多支第三勢力走上組黨道路,如何擺佈雙方關係也面臨難題。在目標上,民進黨希望2016年“全面執政”,“在立法院讓國民黨不過半”。而第三勢力的目標是實現“2016立法院藍綠都不過半”。在提名上,第三勢力同意“區域立委的首要對手是國民黨,其次才是民進黨表現不佳的選區”。民進黨也希望在得票率低於42.5%的艱困選區與第三勢力做部分合作,但這並不代表民進黨會將這30個選區拱手相讓,未來雙方如何協調仍存變數。在大陸政策上,民進黨此前曾釋出調整大陸政策的意願,但很快就被“太陽花學運”中的體制外力量所裹挾,彼此利用而導致大陸政策調整陷入停擺。在民進黨競逐2016的過程中,大陸政策仍是其繞不過的關卡,而如何避免第三勢力對其造成更多掣肘,也會考驗民進黨領導層的政治智慧。
①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7月第1版,第37頁。
②數據綜合來源於:“國內尼特族問題仍待緩解”,台灣“國政研究基金會”網站,2014年7月9日,www.npf.org.tw;“勞工慘非錯覺7成月薪不到4萬”,《自由時報》,2014年2月24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5月號,總第20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