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服務意識。領導就是服務。官員也是一種職業。劉少奇接見勞動模範時傳祥時說,你掏大糞是人民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勤務員,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既然是官,就不同於一般百姓,其特定的職務又決定他的使命是服務人民。從更高層面上講,應該將為人民服務作為一種信仰。
第四,法治意識。黨有黨紀,國有國法。為官之道的底線是必須遵守黨紀國法。官員與群眾的最大區別是手中握有公權。之所以稱之為公權,那就是說不屬於官員個人的權力,而是人民賦予的。官員自己應當對權力懷有敬畏之感。否則,就會走向專權,就會走上腐敗之路。習近平主席提出“三嚴三實”(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無疑是官場新秩序下為官之道的行為準則。
第五,擔當意識。順境逆境看襟度,大事難事看擔當。擔當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面對高壓反腐,有些幹部開展正常工作時縮手縮腳,以明哲保身的態度對待工作,以為不做事就不出錯。豈不知,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利益和矛盾日益凸顯,需要的正是敢做敢為的擔當精神。官員必須積極轉變和創新工作方式,以勇於的擔當精神推進改革。在其位、謀其政,是為官之道的最低要求。
第六,使命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增強使命意識,求真務實,艱苦奮鬥,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從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講,黨員幹部的使命就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要帶領人民群眾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一般意義上講,為官之道的使命意識可以概括為:為官一場,造福一方。芝麻官、千鈞擔。即使中下層幹部,也必須胸懷大志,並做好自身職務賦予的具體工作。
第七,時代意識。如今,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傳播新形式,推動著政務公開,使執政內容和形式更加透明。公眾監督已是客觀存在,官員正好可以通過公眾監督來提高執政水平,做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為官之道的內涵正在隨時代發展而不斷創新,社會事務更多地從“管理”轉向“治理”。“管理”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為,而“治理”則是通過上下互動來實現的,合作、協商是“治理”的基本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