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助理教授,香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田飛龍發表講話(中評社 徐夢溪攝) |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 徐夢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助理教授,香港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田飛龍與12日晚在北大公法論壇,就“香港政改的文化衝突及其化解”發表講話。他表示,香港主權回歸不等於政治文化的精神回歸,“繼續民主”會成為未來香港的政治文化方向,須重視香港青年的“回歸史觀”及其“公民—國民”意識模式的建構。
田飛龍表示,相比於香港政改的結果,他更關注政改的長程文化衝突。央港關係自回歸以來陷入衝突重重的氛圍,無論方案能否通過,香港都會有社會運動的報復性返彈,並會有新的表現形式。香港佔中是法治社會中的違法抗命運動,這體現出香港法治已被去魅,廣場政治擠占香港精神空間。香港人如何看待人大831決定可從HKTV的《選戰》電視劇看出端倪,劇中預測未來香港特首會帶領港人繼續爭取民主,可以判斷,“繼續民主”會成為未來香港的政治文化方向。另外,“港獨”正在試探香港的政治文化思維的底線,表現為陳雲從提出香港城邦論到建立香港獨立黨,“港獨”會成為政改後,香港人政治闖關的方向。
他強調,香港政改是一場文明的衝突與對話。香港主權回歸不等於政治文化的精神回歸。香港是成功的殖民帝國的成功的殖民地,具有牢固的殖民史觀,並構成香港人的現代史觀。同時,香港是民主全球化的戰略前哨。香港菁英自我代入的東方冷戰史觀,堅持民主與專制的二分法,不信任中央,不信任改革的許諾。與此同時,大陸則是半殖民地、是西方化不忠實的尾隨者、文化韌性和政治自主性。香港政治文化呈現不斷西化的特點,大陸的政治文化則是不斷重構的歷史。在現有國際體系中,大陸是未被市場經濟和民主體系嚴格馴化和接納的“門外漢”和“野蠻國家”。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政改(普選)是一種具有結構性對峙與代表性衝突的文明間對話,其主要話語和力量並非完全基於中國自身,也不完全基於一國兩制的寬泛憲制框架。香港的普選依據是普的“國際標準”以及反對派的政治主張,這與內地嚴格基於《基本法》就產生了政治文化的衝突。
田飛龍認為,政改衝突體現了兩種基本法法理學的衝突。國家主義認為普選與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相平衡,實證主義則認為政改不能脫離《基本法》框架。由於複雜的國際背景和香港本身與內地的政治文化衝突,普選方案的確定成為了地方民主與國家利益,內地與國際干預的平衡。結果就產生了激進的佔中運動。他表示,反佔中沒有勝利,因為在港內沒有形成一個共識,也沒有獲得足夠的民意支持讓政改通過。演變結果將會是一方強制闖關,另一方捆綁否決。若政改被否決,各方會動用政治、理論力量相互推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