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
期望壽命是怎樣算出來的?
期望壽命具體是怎樣“算”出來的?市衛計委介紹,人的壽命與體質、遺傳、生活條件等自身條件有關,同時受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等影響,人的壽命是很難真正預計的。
在此前提下,平均期望壽命常用於衡量人的壽命水平,它也是世界公認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健康水平重要的指標之一,是國際通用的評價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標。
從人口學角度,期望壽命的“算法”是對同時出生的一批人追蹤,記下他們在各年齡段的死亡人數直到最後一個人的壽命結束,然後根據這一批人活到不同年齡的人數來計算平均壽命。最後用這批人的平均壽命來假設一代人的平均壽命。
市衛計委表示,在實際計算中,會利用各區縣人口和死亡數據,通過人口數據平滑和死亡漏報的調整校正,計算分年齡組死亡率,進而可以計算出該區縣的平均期望壽命。
專家表示,北京戶籍人口人均期望壽命為81.82歲,達到國際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如韓國、德國、英國等(2012年)。此外,東西城屬於首都功能核心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其期望壽命與香港(2013年)日本東京(2013年)的水平相近。
焦點
北京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今年,北京市首次公布了市戶籍居民“人口金字塔”圖即人口結構變化的情況。數據顯示,北京人口金字塔呈現“紡錘形”,也就是年齡段位於兩端的較窄,人數較少。“紡錘”中部,有兩段較為突出。
這兩段中,最為突出的是45-60歲年齡段。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段人群主要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首個出生高峰,也就是上世紀50、60年代出生的人群。第二段是25-35歲年齡段,主要是上世紀70-80年代、改革開放後第二個人口出生高峰。
從2014年北京老齡人口比例來看,已完全進入老齡化社會。同時近幾年北京出生率穩中有升,10歲以下兒童數量有所增加,“金字塔”底部有變寬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