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的戰爭
抗日戰爭中展現出的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通過強有力的組織動員,使潛在的力量轉化為現實的力量。毛澤東指出:“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民眾如沒有組織,是不能表現其抗日力量的。”“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在抗日戰爭中,作為中國兩大政治力量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抗日,都為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日作了宣傳動員工作。蔣介石一度宣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但面對已經出現的日軍侵略,國民黨卻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不敢放手發動群眾,不肯放棄反共政策。特別是到抗戰後期,國民黨不斷強化獨裁統治,軍隊潰敗不已,逐漸失去民心。
動員人民和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進行戰爭,是中國共產黨積多年革命鬥爭形成的成功經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主張“全國軍事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號召“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參加抗戰,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實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反對用單純軍事的觀點去看待抗日戰爭,高度重視動員、組織和武裝人民群眾。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必須把這個目的告訴一切軍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熱潮,使幾萬萬人齊心一致,貢獻一切給戰爭。”黨組織團結一切進步力量,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册,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眾團體,靠幹部人員,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動員和組織軍民,還需要宣傳達到戰爭政治目的的步驟和政策。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就使戰爭的政治目的具體化,使人民群眾具體知道怎麼去達到戰爭目的,它與自己的切身利害有什麼關係,以及自己應該怎麼去做。
為配合抗戰路線的實行,中國共產黨作了一系列的政策上的調整,例如,土地政策由沒收地主的土地改為減租減息,根據地推行“三三制”政權模式,吸收那些主張抗日而又不反共的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的代表和國民黨員參加。其他關於經濟稅收、勞動工資、鋤奸、人民權利、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也都根據統一戰線的原則,做了必要和適當的改變。
要驅逐日本帝國主義,達到最後勝利,必須使軍民高度一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軍隊,挺進敵後,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實行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游擊隊相結合,武裝群眾和非武裝群眾相結合,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相結合,在廣闊的敵後戰場,到處燃起人民戰爭的熊熊烈火。通過精兵簡政和大生產運動,解決了戰爭需要和民眾生活的兼顧問題,密切了軍隊與人民的魚水關係。在血與火的考驗中,黨領導的革命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到全國抗戰結束時,人民軍隊發展到132萬人,民兵達到268萬餘人,並建立起陝甘寧、晉察冀等19塊抗日根據地。歷史證明,只有動員起全國人民,才能真正築成戰勝敵人的“血肉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