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6日電/第一代農民工而言,心裡向往的還是能回到家鄉安度晚年,但這個願望並不容易實現。子女更願意留在城市生活,無法居家照料;離鄉多年,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與老家人的距離越來越大;希望回農村發揮餘熱,卻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該幹什麼。
專家表示,第一代農民工視野寬、想法多,返鄉創業對農村引進新技術、改變生產結構都能起很大作用,關鍵是政府要注重在資金、服務、培訓等方面給予鼓勵。
在城裡打工30多年,供幾個孩子結婚生子之後,62歲的田雲偉並不確定未來“能靠兒子姑娘養老”。
“孩子們都成家了,但沒有穩定收入,生活還得給管著點”,年過六旬還要做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在田雲偉看來已經習慣了。讓他發愁的是,留在山西五台老家的妻子長年生病,還要邊照顧老人邊帶小孫子,一旦自己幹不動了,指望在城裡打工的孩子們完全挑起養活幾輩人的經濟重擔、回家照顧爹媽甚至爺爺奶奶,很難。
兒孫繞膝、老有所養的生活離自己還有多遠?田雲偉不願多想。
老人們要回去,年輕人要出來
正在北京某工地打工的陳師傅感慨,除了每年春節、農忙時節偶爾回家團聚、幫忙幾天外,村裡很少見到青年人的身影,老家的“人氣兒”似乎越來越淡了。然而,在城市闖蕩了半輩子的老人在看待自己和子女的歸屬問題上卻出現了雙重標準:一方面覺得自己“回老家最好”,另一方面卻“希望孩子將來留在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