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多重思維視角下的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10 00:14:00


 
  最後,兩岸社會規範的培育以及由此產生的集體認同,是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重要保障。作為一種“社會語法”,規範是“界定權利和義務的行為標準”,其功能意義不僅僅在於“解釋”、“引導”與“激勵”,而且在於從一定程度上還可以起到使行為“理性化”或“正當化”。“當一種規範在形成之後,或者說內化之後,它會成為一種‘共有知識’,從而形成集體認同。”換言之,規範本身就是特定的集體認同。“社會規範是實現集體認同的要件,集體認同的建立需要社會規範做支撐,而社會規範發展的最高階段或者理想狀態便是集體認同。”⑦就當前兩岸現狀而言,由於雙方缺乏一致認可的社會規範,使得兩岸民眾生活在一起缺乏可靠的保障,致使兩岸互信不足,更不要說兩岸集體認同的建構了。有鑑於此,雙方應當運用社會資本的概念來建構兩岸認同的堅實基礎,“在官方簽署的正式協議、民間互動的非正式制度等規範下,繼續推展擴大持續性的人際網絡,增強深化彼此信任的互惠性合作,重新型塑出兩岸的建構性認同。……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兩岸交流愈來愈密切,認同卻愈來愈疏離的矛盾,不讓這種內部矛盾激化為敵我矛盾,訴諸兩岸人民福祉的社會資本途徑可以應用,亦即透過社會資本的聯繫,重新建構兩岸認同的凝聚力。”⑧概言之,通過兩岸互動規範性與可預見性的培育與強化,以此奠定兩岸集體認同的堅實基礎,是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重要保障。 

  總之,社會資本為兩岸交流與合作提供了社會網絡、信任與互惠規範等,它有助於雙方民眾在“兩岸同屬一中”的基礎上堅持務實合作、求同存異的精神,共謀兩岸和平發展與共生共榮的大道,維護好、發展好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由此可見,社會資本在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具有積極意義。“社會資本不僅可被視為是兩岸交流交往的‘膠合劑’,同時也是兩岸交往互動的‘傳動軸’,甚至成為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政治系統公權力運用時的‘政治中立加乘器’。”⑨通過社會資本的累積與優化,讓兩岸民眾共享“和平紅利”,重整兩岸和平統一的社會動力,進而為兩岸最終和平統一作社會準備。

  參與式發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現實路徑

  參與式發展理論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最初起源於社區發展,是對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發展方式進行反思和否定,強調了在外來者的協助下通過當地社區人員主動積極的廣泛參與,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所謂參與式發展,核心內容是要賦權於民眾,以便使人類發展涉及的各種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發展決策並在其中擁有知情權和發言權。參與式發展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使有關人類發展的決策更加符合有關當事人的利益和要求,使從事發展工作的機構更加負責任,從而使發展收益的分配更加公平並惠及更多民眾;二是使民眾的能力得到創造性的發揮和運用並拓寬人們的選擇範圍,從而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⑩從根本上說,參與式發展實質上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我們可借鑒這一模式來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

  首先,充分發揮雙方民眾在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參與式發展理念的核心在於,強調了發展的重心應該是發展過程的主體——人的發展,只有突出發展過程中人的重要性,這種發展才是合理的。就兩岸關係而言,我們應當確保兩岸民眾在“持續和平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積極性與主動性,亦即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應聚焦到雙方民眾上,應充分瞭解和尊重兩岸民眾的意見,強調自下而上的參與,實現每個人自由和平等的發展。習近平提出,“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我們發展兩岸關係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兩岸同胞共同推動,靠兩岸同胞共同維護,由兩岸同胞共同分享。”因此,需要“共同推動”、“共同維護”、“共同分享”。⑪通過“共同推動”、“共同維護”、“共同分享”,讓兩岸民眾尤其是雙方青年一代參與到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之中,在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中實現每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

  其次,通過兩岸由下向上的共同參與和由上而下的積極作為,促進雙方民眾的公共參與。兩岸雙方是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近年來,以陸客、陸生、陸資、陸配入島為載體,“兩岸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向交流、相互依賴的基本格局,兩岸社會的融合已經開始起步。……兩岸命運共同體不僅是血緣、歷史、文化、民族的,也應該在兩岸同胞現實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生活中得到驗證:即台灣的繁榮和發展已經日漸緊密地與大陸的繁榮發展聯繫在一起。”⑫換句話說,台灣民眾應對大陸的發展有更加清晰的理解與認識,並積極投身於“共圓中國夢”的洪流之中。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既需要雙方民眾尤其是台灣大眾的共同參與,也需要兩岸公權力部門的積極作為,比如兩岸官方或當局應充分認識到公民權利的重要性並積極採取相關措施保護公民權利,同時注重合作精神的培養,宣導公民對公共事務的民主參與意識,並提供有效的制度來實現公民參與。除此,雙方公權力部門要努力合作讓兩岸民眾分享和平發展的成果,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制度體系,把“社會公正”作為綱領性目標,來消除兩岸社會中存在著的貧富差距。通過公權力部門的積極作為,亦即兩岸政府或當局提供的各種社會保障和服務,促進兩岸民眾尤其是雙方年輕人對兩岸公共事務的參與,以增進兩岸的集體認同,進而有助於兩岸關係的持續和平發展。

  最後,擴大與加深台灣民眾在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中的參與面和參與度,增強台灣基層與年輕世代的獲得感。針對部分台灣民眾對發展兩岸關係有這樣那樣的顧慮,部分台灣基層民眾沒有充分感受到兩岸交流合作帶來好處,因此應當強調要鼓勵更多台灣同胞參與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列中來,要讓更多的台灣同胞尤其是基層民眾享受到兩岸交流合作的成果。尤其是針對台灣年輕人有想法、創意的特點,必須提供機會與舞台讓其發揮。可以考慮在對台交流比較集中的省市比如福建省建立“海峽兩岸青年交流中心”或者“海峽兩岸青年交流中心專案”,有計劃有目標地聚集海內外優質資源,支持兩岸青年從事兩岸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創新研究與實踐,同時依託中心所在的相關高校進行教育資源整合,組成青年為主的研究團隊和工作團隊,參與當地的建設。⑬另外,可以適當安排台灣青年參與大陸的支教、扶貧、公益慈善、社區治理等志願活動,或提供與之相關的工作機會。易言之,通過提供台灣青年更多的客觀全面瞭解大陸社會民情之機會,讓他們在親身參與大陸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總之,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政治工程,必須逐步地讓雙方民眾尤其是台灣青年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其中。對於大陸方面來說,“在促進兩岸深化經濟合作的同時,要更多關注兩岸基層民眾的感受,為擴大基層民眾的參與面、受益面出主意、想辦法,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可以相信,經過更加常態化的共同參與,台灣年青人的兩岸態度傾向是可以改變的,這將有助於促進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

  結語

  經過兩岸民眾長期共同努力,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已經具有更為堅實的基礎、更為強勁的動力、更為有利的條件,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但兩岸關係依然面臨日趨嚴峻的挑戰,兩岸關係持續調整所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將衝擊兩岸和平紅利。因此,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促進兩岸融合仍然任重道遠。有鑑於此,我們應把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置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以更高漲的熱情、更積極的作為去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兩岸應當在“兩岸一家親”理念的指引下,增進雙方的瞭解、理解、互信與合作,推動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齊心協力共圓民族振興的“中國夢”。

  注釋

  ①張志軍:《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台聲》2014年第10期,第21頁。

  ②《習近平就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提出5點主張》,新華網2015年5月4日,http://news.ifeng.com/a/20150504/43686820_0.shtml。

  ③劉國深:《試論和平發展背景下的兩岸共同治理》,《台灣研究集刊》2009年第4期。

  ④蘇令銀:《社會資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的新視域》,《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年第5期。

  ⑤王鶴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社會機制探析》,《台灣研究集刊》2010年第2期,第28頁。

  ⑥劉國深:《2009年兩岸關係的進展》,《兩岸關係》2010年第1期。

  ⑦張全義著:《世界國家生成機理初探》,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版,第86-88、111-112頁。

  ⑧《黃清賢:社會資本聯繫有助於重構兩岸認同》,中評社南京2015年4月26日電。

  ⑨陳重成:《全球化下的兩岸社會交流與互動:一個從他者轉向自身的歷程》,台灣《遠景基金會季刊》2008年第1期。

  ⑩何增科:《人類發展與治理引論》,李惠斌主編:《全球化與公民社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394頁。

  ⑪《全面準確理解和平發展政策宣示的意涵》,《中國評論》2015年第4期,社論。

  ⑫《周志懷:和平發展有可能因為台獨出現反復》,中評社南京2015年4月28日電。

  ⑬《唐樺:兩岸青年交流亟待推進制度化構建》,中評社三亞2015年4月15日電。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9月號,總第21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