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社科殿堂到國家智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28 00:30:14


  中評社北京8月28日電/北京二環內,建國門內大街,天安門正東四公里處,中國社會科學院大樓矗立於此。歷史上,這裡曾是明清兩朝貢院所在,見證著中國士人“經世致用”的傳統。

   光明日報報道,從正式組建起,這個英才薈萃的哲學社科“國家隊”便肩負厚望,矢志打造“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殿中央國務院重要的思想庫和智囊團”。近40年來,中國社科院始終圍繞事關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開展研究,在無愧“殿堂”使命的同時,也成為中國智庫的典型代表。

  “發揮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級綜合性高端智庫的優勢,使其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知名智庫。”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點將”。“我們將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為宗旨,以理論創新和政策咨詢為主攻方向,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中國社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充滿信心。隨著中國“智庫時代”的到來,中國社科院接續傳統、革故鼎新,煥發出資政啟民的磅礴生機。

  “學術研究與改革開放同步行進”

   ——為改革開放貢獻智慧

  1977年5月,中國社科院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基礎上成立。翌年12月,中國改革開放大幕初啟。從艱難起步到高歌猛進,幾乎在改革開放的每個關鍵時期,都留下了社科院學人的智慧。

  “社科院很多研究所是對應政府部門而設的,例如對應工業管理部門的工業經濟研究所、對應金融部門的金融研究所。這是發揮智庫作用的基礎。”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李揚回憶。

  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搞起“大包幹”,分田到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次年9月,時任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陸學藝親身調研後,力證“包產到戶是搞社會主義,不是搞資本主義”。1980年9月,中共中央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

  回望學術生涯,82歲高齡的張卓元最自豪的就是“學術研究與改革開放同步行進”。20世紀80至90年代,他接連提出“價格改革”“國企改革”等一系列重要建議;20世紀90年代至今,他先後十幾次參加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為改革開放路線圖的延伸傾盡心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