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中國政界和商界的勸酒文化絕不僅僅只是個禮儀性的東西,而是有非常明確的實際功能的,具體而言,要實現兩個目的:
1.服從性測試
2.誠意測試。
服從性測試
指的是勸酒者通過觀察你是否服從他要你繼續飲酒的指令,觀察你能不能為了“場面”傷害自己身體,來判斷你對其的服從程度。聽著好像很扭曲,但其實這是一種最典型的權力的彰顯方式。
尤其在掌權者自感權力並不穩固的時候,他往往需要周圍人反覆以各種“確權”的儀式讓他確信自己權力在握,對方被逼喝酒的窘態,是權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勸酒者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可謂出盡八寶。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利誘包裝成威脅,“你不喝可不夠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威脅包裝成利誘,“這杯幹了,這個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有些人覺得這個邏輯很荒謬,但服從性測試恰恰必須荒謬。就比如“指鹿為馬”就是典型的服從性測試:上級其實心裡知道這不是馬,下級也知道這不是馬,上級知道下級知道這不是馬,下級也知道上級知道自己知道這不是馬,但是你還得說這是馬。雙方心知肚明,互飈演技給外人看罷了。
對顯而易見的荒謬依然表示服從,才是服從性測試的核心意義。
同樣,在酒桌上,你以為他真的不知道喝下去你會難受?不知道對身體有害?不知道你第二天會頭疼欲裂?勸酒者完全知道,太知道了。但這種傷害和痛苦恰恰是意義所在。如果沒有後果,則無法測出“服從”的程度。就像幫會入會需要在手上劃一刀,是在以最微量的自我傷害的形式,來展示服從的姿態。
在政界,這種測試是往往是一場宣誓效忠的儀式,提醒你上下關係要怎麼擺;在商界,這種測試是給大家明確“到底是誰有求於誰”,看似平等互利的合作關係其實從來都不是平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