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的判斷得到其他一些專家的認同。中國經濟試驗研究院院長張連城認為,當前中國消費、投資兩大需求都上不去,之前的調控政策又過於強調結構調整,再加上知識分子外流速度加快,國際上做空中國的力量趨強,內部人的道德風險增大,短期看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較大。
預測 “十三五”結構性減速料將加劇
除了認為今年GDP增速目標難以達成,社科院還進一步預測,“十三五”期間的增長率只有6%。張平表示,人口結構的變化、“幹中學”技術進步貢獻效應的遞減,以及大規模工業化階段的結束,迫使中國經濟增長進入結構性減速軌道。“十三五”時期,受結構性因素動態變化的影響,經濟增長的減速趨勢將更加顯著。
“通過對勞動生產率因素分解和生產函數的計算,得到‘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大致維持在6%,這裡隱含了人口、勞動生產率、分配效應等多項假設。實際上,從中國經濟近幾年的表現看,很多情況都比我們的假設顯得嚴重,實體經濟低回報道致的投資增長下降、中等人力資本過多導致的創新路徑阻塞以及服務業整體效率低下等,都有可能加劇經濟的結構性減速。”張平說。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經濟學部主任李揚說,由於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全球經濟已經陷入長期停滯,存在三個事實:第一,全球經濟至今尚未好轉,美國雖然失業率下降,但是遲遲不見加息;第二,主要國家勞動參與率下降,先是日本出現了“銀色浪潮”,然後是歐洲,美國過去靠移民保持勞動參與率,現在看也不行了,中國則是還沒有非常富裕,人口老齡化就已經開始;第三,真實利率水平始終處於負區間,經濟缺少增長的理由,只能靠政策擴張,於是財政政策面臨財政懸崖的風險,金融政策效果不明,只知道資產負債表擴大了數倍,但資金就是不進入實體經濟。
不過,有專家對於“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率是否會低於6.5%提出不同觀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部副部長李建偉認為,不能只從生產的角度考察經濟增長問題,還要結合需求端的變化。大量產能過剩的存在說明,我國的供給能力並不短缺,只是大多無效。結合需求端看,只是在現行的經濟結構下,這些供給能力不能帶來增長。此外,還要考慮到經濟存在的周期因素,即使現在的周期波動小於以往,也絕不只是“下台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