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管治問題
但以上的政治矛盾,並不能正確解釋特區政府在經濟民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管治困難;後者其實涉及香港管治問題的普遍性。
美國史丹福大學福山教授(Francis Fukuyama)在《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一書中論述近年不少國家出現管治困難,其中一個主要情況,是因為政府未能適應世界急速發展帶來的新社會情況,未能靈活地回應不斷改變的公眾要求,提供有成效的管治成績。現實上,一個政府的認受性,主要不在於政制是否民主,而在於其工作表現,是否能及時和恰當地回應社會需求,令大多數公民滿意,並且善於擺平各個政黨與利益集團之間的分歧,促進妥協和某種程度的共識。
近二三十年來的世界演變,包括全球化、地區融合(regional integration)、網絡科技的急速發展、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不同地區的年輕人具有共同的時代特點、民主人權概念的普及、參與民主和直接民主意識的興起、抗議政治(protest politics)流行、政黨和政治領袖的威信下降、公民社會的興起和強大、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爭取分權等等,這些因素對各個國家和城市的政府管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牽制、連鎖反應和交織影響。
國際組織、投資者和環境的影響無可抗拒,而社會內部出現愈來愈多分散的、有不同利益和訴求的社會活動者(societal actors),力圖影響政府施政,出現了“多中心”(multiple centres)的現實。國際和社會情況多變而複雜,政府不容易維持社會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它作為“中心”的管治能力下降,出現政治學者所說的“空洞化”(hollowing out of the state)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