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耙齒淩戰鬥中,白刃格鬥成為戰場的主旋律。 |
耙齒,指的是耕牛拉著犁頭在田裡劃出的一道道痕跡。如東的“河口”,南北1.5華里東西2華里的小鎮,一條河從這裡彎了9道彎,形成了18個“耙齒”,被當地人稱為“耙齒凌”。1944年6月,新四軍七團在此突然與日偽500多人遭遇,戰士們毫無畏懼,向敵人“亮劍”。
此戰非打不可,若放走敵人,友軍將面臨危險。
1944年6月,新四軍七團剛剛結束車橋戰役的激戰,從戰場上撤出,前往蘇中四分區歸隊。部隊兵分兩路,一營為右梯隊,團部指揮機關與二、三營為左梯隊,他們一路經東台、過海安,順利穿越幾道日偽封鎖線。6月22日凌晨,抵達耙齒凌一帶。
這一天,耙齒凌的鄉野起了濃霧,偵查行動遇到了困難,戰士們輕裝簡行,希望盡快回到根據地。而在同一片濃霧中,還有從如東栟茶鎮據點出動的100名日軍、400名偽軍。沒過多久,新四軍發現了日偽軍,日偽軍也發現了新四軍。面臨人數眾多,但處於急行軍狀、缺少防備的敵人,七團團長彭德清發出命令:咬住它,吃掉它!
事後人們才知道,這支日偽軍是前去消滅地方抗日武裝——如皋縣警衛團,以“擴展清鄉”。如果七團選擇轉移,避開敵人,能保全自己,但友軍將面臨危險。當然,彼時的彭德清並不了解敵人意圖,決定主動攻擊,憑的是英勇與無畏。
硬碰硬的對抗
“飛將軍”跳入敵陣,與三人搏殺
迎難而上不代表盲目衝鋒,且看彭德清如何布陣:一營由南向東北打,團部機關、二營上前正面迎敵,三營回頭在日偽北側設立陣地。如此新四軍雖然兵力雖不占優勢,卻迅速形成了包圍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