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0日電/近期,財新記者獲得的監管權威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四川省從銀行渠道流向地方融資平台近9000億元,加上其他形式債務,全省地方債務超過1.3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政府存量債務甄別中至少有4000億元未納入政府債務,2015年預計到期政府債務逾2600億元,其中來自於銀行的債務約1800億元,而四川省可獲得的置換存量債務的地方政府債券規模僅1100億元,面臨較大還款壓力。
一位接近四川監管層的人士指出,雖然以土地作為還款來源的占抵押貸款比重很高,但土地收入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大幅下滑,導致第一還款來源持續惡化。
四川並非孤例。多位業內人士認為,2014年15.6萬億的地方債規模被低估,還有相當大體積的存量債務未被納入政府債務。因此,置換地方債也並未能考慮到真實債務情況。
“各地把握上報的地方債務尺度並不一致,國家發了置換債,沒上報的就置換不到,實際風險更大。”一位江蘇城投公司總經理表示,在上報地方債務時候,江蘇省卡得很嚴,要求按照2013年的審計數據結果,按2014年江蘇省GDP增速匡算一個債務規模,最多比2013年多增10%左右,起碼少報了一半的債務規模,其它如安徽、貴州省上報的規模就比較大。
財政部鼓勵的PPP項目,更是無人問津。“我本來很想做PPP,有個同行把PPP方案都做好報上去了,但程序太複雜,最後直接換成了銀行貸款,這給我很大打擊。”前述湖南人士說,一個項目資金需求只要1個億,但評審費要上百萬,還要走財務評估、公開招標等流程,很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