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中秋國慶節點的“每周通報”結束。此次通報連續4周,共通報了495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點名道姓通報曝光686人。曾有媒體報道,多地省長、書記表示,紀委怎麼處理都行,就是別曝光。
省長、書記求情別曝光,確有此事。在去年8月25日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七次會議座談會上,王岐山透露:“我們中紀委堅持一條,就是曝光。有省長、書記跟我講,岐山同志,你怎麼處理都行,就是別給我曝光。我說,就是不處理也得曝你的光。”不怕處理怕曝光,這是為何?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出現了醜事先捂住再說;“人要臉樹要皮”,盡管省長、書記未必違反規定,但轄區官員違規了,自己臉上當然掛不住。
無論省長、書記還是當事人,不怕處理怕曝光,恰恰反證了曝光的巨大威力。點名道姓,高調曝光,就是要讓你現醜,讓你丟臉,讓你所在的單位跟著丟人。而且,“一律點名道姓公開曝光”也絕非虛言,不會因為你違了小紀就不曝光,也不會因為有人求情就不曝光。
此外,通報也有講究,數字之中見羞恥。比如,通報當月各地處理違反“八項規定”案件的數字,已是中紀委監察部的例行動作,哪些官員違了規、違了哪些規、哪個地方違規最多,公衆一看便知,心裡有數。
以前,官員違規即便被處理也只用“某”來代替。如今,違紀違法官員的單位、職務、姓名,以及主要違紀事實和處理結果等均被曝光出來,這是對公衆知情權的滿足,也是對公衆監督權的尊重。不點名道姓,公衆如何實現知情權?又如何更好地監督?不斷激發民衆的反腐熱情,不斷創設民衆監督的開放平台,就可形成更有力的震懾氛圍。
推動黨風廉政建設,點名曝光違紀者,也可起到警示、教育之效。點名曝光,體現了透明反腐的價值取向。反腐不搞暗箱操作,也不稀裡糊塗處理,醜話說在前頭,醜事曬在陽光下,有別於以往那種內部“消化”的做法,無疑是一種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