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葉芸芸:父親葉榮鐘1974年美國之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01 00:30:43


台灣作家葉芸芸(中評社 臧涵攝)
  中評社廈門11月1日電(記者 臧涵)近日,台灣作家葉芸芸在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國務院台辦《兩岸關係》雜誌社等主辦的“台灣新文學的抗日意識和原鄉情懷——紀念台灣光復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講述了父親葉榮鐘1974年美國之行的故事。

  葉芸芸在會上回憶道,文化大革命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六十年代全球的進步左翼學生運動風潮中,曾經成為有吸引力的理想社會藍圖,這股思想沖擊也讓一些留學生反思自己在台灣被教育的極端反共意識形態,而展開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妖魔化的中國大陸的腳步,並且隨著台灣國民政府退出聯合國,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解凍與正常化,而成為一股不可足阻擋的趨勢。

  1974年的夏天,美國校園裡來自台灣、港澳與東南亞的華裔留學生,持續延燒著後保釣運動時期認識新中國的熱情。葉芸芸說,位居美國文化中心的波士頓,在著名學院林立的劍橋(Cambridge)有一家叫康橋書屋的中文書店,父親幾次光顧買書刊雜誌,在哈佛大學的學生中心觀看大陸電影,並與訪問大陸回來的同學有所接觸,其中有哈佛大學的黃維幸、陳文惠夫婦,以幻燈片影像為父親介紹大陸的情形和他們的觀察,並了解文惠的父親(陳逸松)於1973年到北京擔任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的經緯。

  葉芸芸提到,陳逸松是日據時期台灣一位進步律師,活躍於抗日的民族運動,1946年陳逸松與父親同時做為台灣光復致敬團的代表,一起赴大陸上海、南京、西安等地,並在耀縣遙祭黃帝陵。得知老友在步入老境之年,輾轉經日本、美國、巴黎,毅然赴北京定居的抉擇,必然也帶給父親相當的震撼吧?

  “在美期間,父親從波士頓和華盛頓給友人(林莊生)寫了兩封信(收入《葉榮鐘全集》),信中表示‘得略知大陸情形是為此行最大之收穫’,並深入討論兩個問題,其一為對大陸前景的展望預測,其二為對台灣將來往何處去的思考。” 葉芸芸這樣說。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