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8日電/尚處初級階段,被掐“七寸”、對資本市場利弊皆有的程序化交易何去何從?
上周,國內量化交易人士黃風參加了監管層組織的座談會。“我們的立場是幫助監管促進量化交易更好地在中國發展。”
經濟觀察報報道,2015年10月9日,證監會發布了《證券期貨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證券和期貨交易所與證監會聯合行動,發布了針對《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分別在建立申報核查制度、加強系統接入管理、建立指令審核制度、實施差異化收費、嚴格規範境外服務器的使用、加強監察執法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監管要求。相關征求意見工作將在11月8日結束。
從中金所9月2日的新規到征求意見稿,程序化交易監管逐步加碼。進入監管者視野的量化投資,即將進入一個不同的階段。
上海東證期貨分析師孫楓指出,監管層的目的非常明確,高頻交易將被嚴格限制和規範。此外,華爾街日報指出,一些在香港等離岸轄區計算機上管理的交易還會被迫轉至內地服務器上進行。很多金融機構專注於中國市場的投資組合經理都常駐香港。
對於規則和合規邊界的認識,將是許多量化投資者必須重視的環節。
相比於尚未落地的監管細則,當下對量化投資者最致命的一槍是,中金所9月2日的新規。
新規執行2個月,早已把量化投資者從天堂拉入地獄。股災前期,量化交易曾經憑借對衝策略以及無主觀判斷的程序化交易實現了可觀的收益,在回撤達到百分之二三十的股票策略私募產品中脫穎而出。如今,青島一位私募量化人士王志堅已經選擇暫停所有策略的交易,其管理著20億的資金。滬上一位公募量化投資總監則抱怨,新規之下,嚴格要求現貨和期貨的匹配,可操作的空間變小。再加上,期貨長期處於折價的區間,對收益有負面影響。
不過,就在11月6日,證監會宣布完善新股發布制度,將重啓IPO。昭示決策正向市場化方向推進。某種程度上,這對量化交易也是好事,量化投資者期待市場制度建設完善後——正常交易那一天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