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從台灣的角度淺談中國夢的文化內涵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0 14:14:17


 
  所謂“舊有全球治理機制”,乃於19世紀的維也納會議體系開始出現,二戰後由雅爾達體系繼承,例如聯合國、《布列頓森林協議》的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但聯合國已淪為超級大國角力場,世銀等則由美、日壟斷,中型國家的代表性被長期忽略。2008年是舊體系正式宣布崩潰的轉捩點,當年G20峰會取代G8,同年美國遇上嚴重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卻急速發展,此消彼長下,新時代宣告誕生。

  這一新時代在政治方面,涉及了單一普世價值之爭。相比“中國模式”注重包容、和而不同等傳統東方哲學概念,西方模式強調去異與善惡二分的做法,兩者有著顯著的區別。經濟政策方面,發展中國家目睹美、歐等國爆發連串金融危機,更堅定了對由國家主導的“中國模式”的信心。而要確立相關優勢,中方須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以改變全球治理模式為終極目標。

  所謂改善全球治理,便是要“引領”全球治理改革,目的自然是令中國在國際上有更大話語權。一方面,中國要在舊制度的機制例如聯合國等,發揮更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建立新機制,去改變新興國家在舊體制下長期處於劣勢的不公平現象。

  中國確實有實力衝擊美國所主宰的世界體系。但中國必須避免重蹈修昔底德陷阱,犯下跟一戰時德國同樣的錯誤,成為國際公敵。換言之,中國能夠做的,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軟硬兼施微調這個世界體系,讓美國不會有藉口阻延中國發展和修改國際社會的遊戲規則。

  舉例來說,過去中國應對西方有關人權問題的質疑時,常有諸多忌諱,或者反對外國藉人權干預內政;但今年十月習近平主席訪英,面對記者及“國會議員”對中國人權狀況的質疑時,強調“人權保障,就全世界來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以示人權問題在各國都要不斷改善;又以“人權問題上,最大的發言權還是各自所在國的絕大多數人民....”,表明推進人權得靠內部力量。這種直接面對及回應,而非消極迴避,闡明中國並不否定自由、民主、法治等源自西方世界的普世價值,只不過中國要將這些普世價值重新演繹成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版本,至少建立了跟國際社會討論的平等立足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