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綽號”背後隱藏什麼“大信號”?
官員“貪腐綽號”背後隱藏啥貓膩?
官員的綽號往往是腐敗的信號。因為,腐敗官員的綽號並非案發後才有,而是案發前就在民間流傳,路人皆知。也就說,官員是公眾人物,他們的言行舉止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而一些地方“權力的市井化”自然導致民間解讀的“市井化”,由此產生了貪腐官員的綽號。
官員綽號是民意的風向標
官員是 公眾人物,他們的言行舉止百姓看在眼里,綽號是官員在百姓心目中形象的集中反映,是群眾對官員形象的另外一種概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給有關部門傳遞信息,是對優秀幹部的肯定與推薦,也是對貪腐官員的諷刺與舉報。因此,組織部門和紀檢監察機關也要敢於傾聽民意,走出去“聞綽號”,並讀懂這些綽號里包含的民意,體會到這些綽號的方向所指,這樣才能發現官員的好與壞,才能選拔出群眾所需要的好幹部。對有貪腐行為的官員,則要按照“綽號”顯示的方向標去順藤摸瓜,調查一下“綽號”背後的故事,說不定會拔出“蘿蔔”帶出“泥”,有利於反腐成本的降低。
官員綽號,也是反腐的切口
官員有綽號的不少,其中包括一些優秀幹部。比如孔繁森的綽號是“活菩薩”、牛玉儒的綽號是“孺子牛”。當然,貪腐官員的綽號往往會更“醒目”。
有媒體梳理過一次近幾年落馬的官員,發現“一些落馬官員或多或少在當地有著這樣那樣的綽號”。這些官員落馬後,綽號自然而然就成了“負資產”。但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官員綽號也存在這樣一種現象:一二把手有綽號,三四把手沒聲音,考察升遷時,綽號卻成了有魄力、有突破能力的標誌。
解讀貪官綽號透露出的信息
專家表示,針對落馬官員的“綽號”,應該有的放矢地清理這些綽號背後暴露出的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幹部隊伍等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為了保障黨和人民的利益,同時也是為了保護幹部少犯錯誤或不犯大錯誤,反腐敗應抓早抓苗頭性問題,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把問題官員盡早清除出去,把人民利益損失控制在最小範圍最小限度,即使在“亡羊”之後,亦應該找到漏洞及時“補牢”。
黨的十八大以來,包括紀檢監察機關在內開展的整風肅紀,“關口前移”,大到貪污受賄,小到中秋月餅、元旦賀卡、春節鞭炮,綜合監督,嚴厲整治,初步形成了“不敢腐”的氛圍。伴隨著懲治腐敗強力高壓態勢的形成,有關貪腐官員的段子與綽號想必會越來越少。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