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舉行《懷伊協議》談判期間,時任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向美國總統克林頓施壓,克林頓幾乎要同意釋放波拉德了,卻因時任中央情報局局長喬治·特尼特強烈反對而作罷。2013年,美國被曝光監控以色列前總理和國防部長。以色列按捺不住憤怒,嚴厲譴責美國“虛偽”,明確要求其停止對以色列的監控行為,並借此要求美國釋放波拉德。2014年,在美國國務卿克里的主導下,巴以雙方重啟和平談判。克里向以方表示,為了推動和談,美國願意釋放波拉德。但此輪巴以和談無果而終,波拉德獲釋之事也不了了之。
自伊朗核問題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以來,美以這對曾經的“鐵哥們兒”關係進一步惡化。有分析認為,美國20日宣布提前釋放波拉德是為了改善近期與以色列的關係。不過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否認提前釋放波拉德是一種“政治交換”,並強調波拉德是否獲釋由假釋委員會通過標準程序做出決定。
11月上旬,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到訪美國,並與奧巴馬舉行會晤,此舉也被外界廣泛視為美以兩國重修舊好的重要努力。然而,兩國領導人時隔一年後的會面,再加上此次間諜心結的緩和,真的能夠讓美以重修舊好嗎?
從以前的親密無間到如今的心存嫌隙,美以關係的微妙轉變並不突然。專家認為,這與美國的整體戰略調整相關。美國單邊主義在中東頻遇困境,如今希望在中東重建一個新的、相對平衡的地緣政治框架。在這種情況下,美以原先“鐵哥們兒”的關係將發生變化,反之,美國會相對鬆綁伊朗這類被以色列敵視的力量。以色列顯然已經體會到“被疏遠”的失落。
而在伊核問題、巴以問題等具體問題上的意見不合,更加深美以之間的隔閡,使雙方始終難修舊好。如今,隨著中東局勢日益複雜,美國和以色列關心的議題更是出現越來越明顯的差別。以色列依然擔心自身的安全問題,尤其是伊核協議簽署之後,以色列越發覺得自身安全缺乏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