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27日下午,習近平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智能化溫室了解農業科技創新情況。 |
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中國幹部學習網微信公衆號“學習中國”今天推出“《習近平與“十三五”十四大戰略》系列文章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篇。”,全文如下: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生產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習近平指出:“我國是個人口衆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綫,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根本在耕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糧食生產的主要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耕地,就沒有口糧。耕地紅綫是糧食安全的大壩,保護耕地就是保護糧食生產。“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綫”。只有先保證了耕地的面積與數量,才能再談如何利用耕地,提高糧食產量。
人民網報道,保護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飯碗,堅守耕地紅綫就是守住13億人的口糧底綫。據國土資源部門測算,耕地提供了人類88%的食物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95%以上的肉、蛋、奶是由耕地提供的產品轉化而來的。耕地直接或間接為農民提供了40%至60%的經濟收入和60%至80%的生活必需品。而我們國家除了“人多地少”之外,耕地質量偏低、污染損毀嚴重正成為耕地保護面臨的新挑戰。國土資源部完成的我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結果顯示,我國耕地質量總體偏低。全國耕地由高到低15個等別,平均等別9.80等,其中57%以上的耕地等別低於全國平均數值。因此,耕地紅綫已經退無可退,除了嚴防死守,別無選擇。習近平指出:“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做好耕地占補平衡,規範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要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民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綫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綫,在試點基礎上有序推進。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關系密切,可以作統一部署和要求,但試點工作中要分類實施。嚴守18億畝耕地紅綫是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綫、是試點的大前提,決不能逾越。”
我國長期以來習慣於藏糧於倉、藏糧於民、以豐補歉的策略。耕地占補質量嚴重不平衡,耕地總體質量下降,致使糧食生產能力不足,只能盡可能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和提高單產,利用豐年的節餘彌補歉年的不足。這就帶來了高額的倉儲費用,形成了財政的巨大負擔,同時也影響了其他作物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特別是不能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如果連續幾年歉收,就給糧食的供應帶來很大壓力。而“藏糧於地”戰略則適時調節了這種問題,在糧食供過於求時,采取輪作休耕使一部分土地來減少糧食生產數量,糧食緊缺時又將這些土地迅速用於生產糧食,通過耕地的增加或減少來維持糧食供求的大體平衡。實行土地休耕,雖然不生產糧食,但糧食生產能力還在,并且土地休耕後還可提高地力,實際上就等於把糧食生產能力儲存在土地中。
當前,國內糧食庫存增加較多,倉儲補貼負擔較重。同時,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走低,國內外市場糧價倒掛明顯。利用現階段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寬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於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國家可以根據財力和糧食供求狀況,重點在地下水漏鬥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試點,安排一定面積的耕地用於休耕,對休耕農民給予必要的糧食或現金補助。開展這項試點,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影響農民收入為前提,休耕不能減少耕地、搞非農化、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急用之時糧食能够產得出、供得上。同時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以確保耕地數量。藏糧於地比藏糧於庫的辦法要更積極、更長遠、更主動,它是建立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