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7日電/200億件!這是2015年全國快遞業務的預計總量。龐大的數字背後,人們享受了多少便捷……
逾百萬噸!這是每年因快遞包裹產生的包裝“垃圾”總和。可以擺滿近20萬個足球場,僅封箱膠帶就可繞赤道數百圈……
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更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課題:海量的快遞包裝“垃圾”去了哪裡?該去哪裡?誰應為減少令人痛心的浪費和污染擔起責任?
這麼多的包裝,這麼大的浪費!
收到包裹,取出商品,將包裝箱隨手扔進垃圾堆……對廣東東莞的網購達人任能能來說,這般動作輕車熟路,至於包裝垃圾去向何處,她從未有所考慮。
接到訂單,將產品放進定制的包裝盒,用氣泡膜填充空間,再在紙箱上一圈圈纏上透明膠帶……一個月下來,在北京經營一家母嬰產品網店的石春僅膠帶紙就要用去近2萬米,這麼做獲得了買家一個“包裝嚴密”的好評。而包裝到了消費者手中如何被處理,她也沒有考慮過。
但對全社會而言,這已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嚴峻話題。來自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為140億件,今年預計將達200億件。海量的快遞帶來了巨量的包裝廢棄物。有專家估算,按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計算,140億個包裹會產生包裝垃圾280萬噸,可擺滿近20萬個足球場,僅每年使用的包裝膠帶就能繞地球300圈以上。
如此海量的廢棄物,該去向何方?又是否百無一用,只能被當做垃圾扔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