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為什麼說杜葉錫恩的離世是香港的重大損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09 17:13:35


  中評社北京12月9日電/一位英國女士昨日病逝,獲得港人社會上上下下同聲哀悼,因為這位女士把她的一生都獻給了香港、獻給了市民。她就是杜葉錫恩女士。

  回歸後,反對派整天侈言民主、滿口不離公義,但在葉錫恩面前,他們只能是“畫虎不成”或效顰的“東施”而已。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葉錫恩已經在港倡導民主、尋求公義,而且不求名利、不畏權勢,為維護小市民權益而挺身與港英殖民政府周旋。

  當年的香港,街邊小販不給警察和“販管隊”“派片”(黑錢),就會被拳打腳踢、充公貨物、罰款坐牢、欲哭無淚;山邊木屋區或舊樓發生火警,消防到來,“有水(錢)有水、沒水沒水”,居民求助無門。……在這個時候,葉錫恩就會出現在這些無助的小市民面前,為他們多方奔走,還親身到政府部門舉報和向傳媒揭發公職人員貪污惡行。

  在上世紀頗長一段時間,小市民有冤屈就找葉錫恩,一些“公僕”聽到葉錫恩的名字就頭痛,但因為她是“事頭婆”同鄉,不好對付,換了是中國人,恐怕早就給“掃地出門”了。

  葉錫恩的不畏權勢,還可說是與英國人身份有關,但她的不求名利,就更顯出其人品格的高尚了。當年,港英殖民政府不是沒有想到“封官許爵”、收為己用的;葉錫恩的畢生志願是辦學,當時她的學校只是租用大廈兩層樓作課室,亟盼能夠得到一幅地興建校舍;政府就托人“轉告”,只要她“收聲”,地皮和校舍都可以送上,但葉錫恩拒絕了。她寧願再辛苦些多方設法募捐,勤儉辦學,也不肯以勞苦大眾的利益為“籌碼”去作政治交易。

  葉錫恩的敢於為民發聲,當然與她堅毅耿直的個性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她從歷史、文化和法治的高度看到了一個殖民政府管治的虛偽和不公義。她經常在報章撰文揭露種種制度上的不公,更利用出任市政局、立法局議員的機會,從體制上指出官僚和特權是滋生貪污腐敗的根源。在她的全力推動下,香港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立了廉政公署,從此社會上不公義的事情大幅減少,這也是全港市民至今最感念葉錫恩的地方。

  葉錫恩在從事社會活動的同時,對愛國愛港力量一直是給予同情和支持的。她是一位英國人,追求的是西方式的民主和公義,但她從不掩飾對中國文化歷史的好感,對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的發展和成就也給予公允的評價。在歷史轉折關頭,面對香港九七回歸,她慨然答允出任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委員和“港事顧問”,為香港的平穩過渡和順利回歸作貢獻。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會場上,這位一頭白髮英國老太太的身影顯得特別突出,也顯得分外親切。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特區政府首次頒授大紫荊勛章,杜葉錫恩女士就是其中一位獲得者。本來勛章是只授予香港中國公民,但授給杜葉錫恩這位一輩子為香港、愛香港的傑出人士,還有誰會有異議、又還有誰比她更當之無愧呢?

  今天,杜葉錫恩女士以百歲高齡辭世,人們在頌揚她、懷念她的同時,更深深感受到港人社會今天的一切,包括九七回歸和種種公義、民主、廉政、法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今天仍在鼓吹什麼“回歸不如英國人好”的極少數人,在杜葉錫恩女士這位一輩子反對殖民統治的鬥士面前更應該深切反省,學會抬起頭來做人。

  杜葉錫恩推動普及教育惠基層 被譽“反腐先驅”

  (記者龔學鳴)杜葉錫恩生前一直熱心推動教育,早年她與丈夫杜學魁、好友戴中等人,以一個大型帳篷為基礎創立學校,為基層提供廉價教育服務,以貫徹及實踐他們的理念:“社會因教育而光明”。經過逾半世紀的努力,當日的帳篷學校,今日已成為地區名校慕光英文書院。杜葉錫恩退休後,居於慕光的校內宿舍,以慕光為家。

  深信社會因教育而光明

  在上世紀50年代,基層每月收入不足100元,但中學學費高達每月50至100元,一般基層無力負擔學費。杜葉錫恩認識杜學魁後,兩人討論當時本港教育情況,認為普及教育方可改善基層生活,令社會進步,因此兩人決定開辦每月只收取象徵式學費五元的中學,以貫徹及實踐他們的理念:“社會因教育而光明”。

  在1954年,杜葉錫恩、杜學魁與一眾志道合的朋友利用英軍棄置的大型帳篷當作校舍,於已被拆遷的九龍啟德新村田野間,創立慕光中學。最初只有30名學生。約一年後,慕光中學籌建正式校舍,至1955年11月28日,兩個三合土教室正式啟用,此日被定為慕光校慶日。1957年,慕光因學生人數增加,校方決定原有校舍加建一層,成為四個教室的雙層校舍,同年改名為“慕光英文書院”。

  慕光草創初期,校內教師只有杜葉錫恩與杜學魁兩人,他們撐起所有教務。杜葉錫恩負責英文、數學、音樂,杜學魁負責中文、中史、地理。雖然慕光早年校舍簡陋,但仍然需要一定營運開支。杜葉錫恩為維持學校營運,在上午完成慕光的教學工作後,下午就為五名富有家庭的孩子作私人補習,賺取慕光的營運費。她為辦學,每日不辭勞苦,從早上六時工作至凌晨一時。

  設教育基金資助清貧生

  在1961年,慕光英文書院附近的老虎岩(現在樂富一帶)木屋區發生大火,慕光曾被當作臨時收容所,供家園被毀的學生暫住。至1972年,經過杜葉錫恩多年爭取,慕光終於獲得政府提供正式的校舍,即現在位於觀塘功樂道55號的校舍。

  隨後本港社會富裕,政府亦提供九年免費教育,中學教育已經在港普及。杜葉錫恩及杜學魁就成立“杜學魁教育基金”,資助家境清貧的學生完成學業。另外,杜葉錫恩又推動其他有助學習的活動,例如創立朗誦及音樂推廣協會等。

  杜葉錫恩晚年以慕光為家,在慕光英文書院的頂樓宿舍生活,至臨終前她仍然擔任校監,處理日常校務。她還會因應社會轉變,親手編改校內教材,並定時為學生補習英語會話。

  反貪先驅促成廉署成立

  香港現時成為世界公認最廉潔的城市之一,全賴當年杜葉錫恩親身回英國倫敦,在國會內公開揭發香港社會貪污嚴重,促成英國在港成立廉政公署。當年,她以堅定敢言的個性與一部相機,便與成千上萬的貪污個案對抗。

  在上世紀50年代,本港貪污勒索事件無孔不入:從街頭小販,至涉及法庭檢控的事件,都能夠透過行賄疏通。杜葉錫恩深入基層多年,見盡本港貪污問題。正直不阿的杜葉錫恩,看到貪污無日無之,義憤填膺,多次向港府有關部門投訴。雖然警務處早在1952年2月就設有反貪污部門,但屬於“自己人查自己人”,根本無力肅貪。有時政府部門會反指她口講無憑,不受理她的投訴。此後,杜葉錫恩收到或發現貪污個案,都會帶同相機暗中拍下過程,以此為證提出投訴。

  可惜,當年港府“投訴接受,態度依舊”,無作出任何反貪回應。最後,杜葉錫恩忍無可忍,親赴倫敦,在國會直接向英國政府投訴本港貪污嚴重。只是大部分英國國會議員對位於遠東的香港認知不多,更有甚者拒絕相信杜葉錫恩“一介女子之言”。就連全力肅貪的港督麥理浩爵士,最初也不相信她的話,甚至反對她提出的肅貪提議。

  但在杜葉錫恩鍥而不舍的奔走游說下,英國政府終於認真審視本港的貪污情況。至1974年本港成立廉政公署肅貪。

  杜葉錫恩曾在自傳中說:“和貪污腐敗周旋,最後將它們清除,是我這一生之中最痛快的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