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智庫試點單位的遴選並不突然。2013年後,無論官方抑或民間,眾多中國智庫運營者都感受到了“新一屆領導班子”對智庫的重視。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11月9日,中央深改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
“我感覺智庫跟國家有關部委的決策聯繫得更緊密了。國家有關部委對智庫的指導更多、溝通更密集、渠道更通暢,智庫開始更加主動地關注問題、挖掘問題,研究也更強調問題導向。”針對這一輪密集的智庫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伍聰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綜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則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近年來,國家對於智庫的逐年重視主要基於幾個大背景。除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作用和影響力增大外,國內正面臨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加強預判性。“‘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上台後提出的很明確的一個政治理念。什麼叫治理?其實就是涉及不同聲音、不同部門、不同利益之間的協調,包括跟媒體、政府、社會之間的互動,都叫治理。發展智庫也是國家治理的一部分。”
據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在2015年1月發布的《2014年全球智庫報告》,中國(大陸)的智庫數量由2008年的74個上升到2014年的429個;中國(大陸)智庫居世界的位次也從2008年的第12位躍至2014年的第2位—但在綜合影響力全球前150名頂級智庫中,中國僅占7個,排名最高的是中國社科院,位列第27名。
官方、高校、民間:中國智庫大格局
從最早的“軍師”“幕僚”“師爺”到如今的智庫,現代智庫在中國的歷史並不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