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在很多地方,生態環保事故卻大多是前人批准,後人遭殃。一個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在立項批准初期,往往看不出有害性、破壞性和爆發性。相反,還能給地方帶來財政收入,成為領導幹部升職的助推器。一旦生態環境問題累積至爆發,原先批准的地方領導多已調離、提拔或退休。2015年8月17日,《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由中組部對外發布。環保責任追究終身制,是該《辦法》的一大看點。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按“黨政同責”原則嚴格追責。
讓人民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這是執政的基礎之一。20世紀以來,人類為解決威脅自身健康問題,在經濟生態、社會生態、政治生態和文化生態的認識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十分成熟的理論成果與戰略思想。其中之一,就是尊重公民環境權利,承認公眾環境信息知情權、環境決策參與權和環境政策監督權,形成環境保護的最大合力。
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與大自然通過食物鏈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應該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做大自然的朋友,預防並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為領導幹部算過經濟賬、法紀賬和良心賬,歸結為一點就是要守住底線,會算大賬、算遠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一環。環保部門守土有責,“一把手”決策有責,紀檢監察追究有責。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