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是積極進取的新姿態。對於發展與中東國家關係,近年來中國採取了更加積極進取的姿態。表現在,一是不斷增多的高層外交,如2014年2月中國外長23年來首次訪問伊拉克;二是中國與阿拉伯聯盟成立了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提升了雙方合作的機制化水平;三是9個中東國家加入中國倡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成為創始成員國,大大拓展了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當前的中東局勢並不平靜,中國領導人按既定計劃出訪,既體現了中國的外交定力和戰略自信,也彰顯了中國對發展中國-中東關係的積極姿態。
其二是共同發展的新願景。中國和中東國家的經濟合作擁有巨大潛力:中國產能富餘而需求不足,中東國家需求旺盛但產能有限;中國產業結構高於中東國家,但發展階段接近,有助於相互投資的本地化;城市化和治理大氣污染提高了中國對清潔化石能源的需求,頁岩油氣革命帶來的美國能源獨立則迫使中東國家尋求新買家,雙方能源合作仍大有可為;伊朗核協議達成後,過境伊朗的國際運輸線將更加暢通,互聯互通的前景將更加廣闊。習主席訪問中東,或可通過元首推介,使建設“一帶一路”成為中國和中東夥伴共同的“戰略機遇”。
其三是政經同步的新取向。中國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實力並未轉化為現實的政治影響力,比如中國已經成為不少中東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但中國並未對中東事務提供足夠多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思路。這種政治影響力的相對滯後,一方面不能滿足地區國家對中國的期待,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充分保障中國的海外經濟利益。目前,中國是少數能同時和伊朗、沙特、土耳其和以色列保持良好關係的域外大國,近年來在熱點問題上發揮了獨特的大國作用,說明中國已經擁有足夠的外交技巧和政治智慧。習近平中東之行或可成為展現東方智慧和中國思路的機會。
習近平中東之行,一方面將進一步提升中東地區在中國外交中的分量,二者在互動中進行的角色再定位和身份再塑造,也將從根本上校准中國-中東關係的未來走向。
(作者:白聯磊 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