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中心”轉向“多中心”
連玉明提出,治理“大城市病”,根本在於調整結構。首要的是調整空間結構,實現從“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2005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了構建“兩軸—兩帶—多中心”空間格局的設想,但是由於缺少引擎,“多中心”並沒有真正落實。
今後本市將“集中力量在通州建設市行政副中心”,正是北京從“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的重要引擎。
發揮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先行者作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務。他分析,疏解非首都功能,涉及巨大利益調整。在通州建設市行政副中心,政府率先帶頭,打破部門利益、局部利益和個體利益的藩籬,表明市委市政府自覺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的決心和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態度。
通過政府率先示範,把行政事業單位成建制、分步驟地有序轉移過去,有利於帶動其他行政事業單位及公共服務功能轉移,進而帶動商務、文化、會展等功能疏解。
有助京津冀發展指揮所前移
連玉明介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重點疏解部分中央行政及企事業單位,配套跟進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單位。”因此,本市建設副中心,集中承接部分中央行政及企事業單位疏解,轉移北京中心城區部分公共服務功能,正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
他表示,北京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也是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這就要求北京必須樹立“群主”意識,以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己任。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新時期的“平津戰役”。通州地處京津經濟帶軸心和環渤海經濟圈中的核心樞紐部位,是北京面向京津冀的門戶。把指揮所設在通州,就是要更好地發揮橋頭堡的作用,就是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指揮所前移,更加凸顯戰略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