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學會的研究團隊藏龍臥虎
成立於2009年察哈爾學會,其實從一開始就在“影響力”與“虛榮”之間徘徊前行。
彼時,“智庫”開始成為中國一個新的熱門詞匯。當年年初,由中國前副總理曾培炎“出山”組建國際經濟合作學會,隨後成功主辦了規模盛大的全球智庫峰會,包括時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李克強在內的中國政府高層領導人親自與會,也都向中國知識界和全球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中國政府對智庫這種非政府非營利的智囊形式高度重視,並決心推動其發展。而各大媒體對峰會的報道以及同時對智庫概念的普及,也引發了中國社會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關注中國的智庫機構。
但在中國政治體系下,興起的民間智庫,亦想盡辦法與政治高層搭上關係,希望能夠在政治角色獲得一席之地。與此同時,因為公眾並不清楚的運轉資金,讓民間智庫在質量與獨立性上失去了天然的驕傲,自然影響力的追逐很輕易走入“博虛名“的陷進中——要知道,質量、獨立性、影響力是評判智庫價值的三大標準。
顯然,在這方面,察哈爾學會從成立之始,就顯得有些“矛盾”。一方面以獨立的民間智庫出現在政治外交領域,而其發起人也即察哈爾學會創會主席韓方明,擔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一職,而擔任學會承辦刊物《公共外交季刊》總編輯的趙啟正,更是國務院新聞辦前主任,因擔任兩會發言人期間的開明表現而廣為人知。這些“大人物”使得察哈爾學會一開始便遭遇“獨立性”的質疑。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察哈爾學會主席韓方明的政治身份,使得察哈爾學會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聚攏起優質的研究力量。比如其擁有的兩個專家團隊:一是國際咨詢委員會,成員包括我國退休的大使級外交官、外國前政要(如尼日利亞前總統奧巴桑喬、韓國前副總理林昌烈)和世界知名的學者(如“和平學之父”約翰?加爾通教授)。二是高級研究員和研究員團隊,囊括了中國70後外交與國際關係優秀學者之大部分,如中國公共外交研究的開拓者趙可金和王義桅等、中國和平學研究的開拓者劉成等,甚至還有加藤嘉一。是的,就是那個曾在北大留學的說著流利漢語的日本青年。
正如《全球智庫報告2015》所說的,兩大專家團隊都是察哈爾學會重要的人才資源,對於察哈爾學會入選《全球智庫排名》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這也成為察哈爾學會對外宣傳自己形象的一大“賣點”。
察哈爾學會到底影響了什麼決策
察哈爾學會雖未能拒絕聚攏資源時所需要的虛榮,但在研究成果質量上卻也可圈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