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這些枯燥的數據成果,讓察哈爾學會擺脫了“名人+退休官員”的俱樂部式民間智庫模式,但量的背後對決策者的直接影響有多少,公開資料並未得知。但在2011和2012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的工作報告中居然兩次提及《公共外交季刊》,說明該學會確有不為外界所知的影響決策的管道。
察哈爾學會能引領智庫公共外交嗎?
2015年1月21日,《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發布,意見明確指出把公共外交列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第五項功能。在中國首倡公共外交的察哈爾學會顯然先聲奪人。
然而,面對當前中國智庫普遍存在的“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和創新”的現狀,察哈爾學會似乎野心勃勃,不滿足於在在國內發聲,而想代表中國智庫參與國際化競爭。
在意見發布不久,察哈爾學會首任秘書長柯銀斌,就在澎湃新聞和外交學人雜誌上發表了《中國智庫如何實現公共外交功能》的文章,以察哈爾學會的經驗,扮演起引路人的角色。
比如在“智庫公共外交的方式”的論述中,就列舉了察哈爾學會的兩大經驗:其一,智庫成果進行國際化的傳播。一般中國智庫成果只有中文版本,而察哈爾學會的研究成果在中文版本之外,提供了有利於外國智庫專家閱讀和國際媒體報道的英文版。與此同時,察哈爾學會推出了英文官方網站,便於國際傳播。
其二,智庫專家的對外交流。察哈爾學會不僅吸引了世界知名學者的加盟,讓智庫研究更加客觀,而且以智庫的名義積極對外訪問交流,簡歷良好的交流合作機制,開展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舉辦國際會議,使得察哈爾學會迅速在國際上提升了影響力。
只是引路人的角色能否扮演好呢?反正察哈爾學會的“品牌規劃”中已經提出了,2015—2020年,從全球公共外交的核心機構擴展成為國際社會中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外交與國際關係智庫。據消息人士透露,為了加大國際化力度,察哈爾學會將進行改組,一批有豐富外交與國際經驗的資深人士將加入國咨委乃至秘書處。
這或許,也正是察哈爾學會與眾不同之處:在學術界以外,實戰派也罕見雲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