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3日電/1月最後一天的晚上9點,北京室外溫度為零下9攝氏度。在某大型商場門口,一個佝僂的身影趴在垃圾桶上,努力地摸索著裡面的雜物。不一會兒,幾個可樂瓶、幾張廢紙就被挑出來,分別裝進她身後的蛇皮袋中。周圍是十幾個裹著羽絨服的年輕男女,他們正說笑著等紅燈。
這個身影屬於62歲的張明霞,一個在北京拾荒20多年的老人。在這20多年間,白天的北京,基本不屬於她,環衛工人、保潔公司的工作人員,會定期清理垃圾桶,不讓張明霞等拾荒者染指。只有等這些“正規軍”下班後,她才從只有半人高的窩棚中走出來,開始一整夜的工作。
非但如此,即使在黑夜中,張明霞也要面對另外的力量。她不得不每月給所在區域的“老炮兒”上交一部分費用,否則,她很難在此地立足。即使這樣,她收來的廢品也常常被人偷走,也時常在翻垃圾桶時,遭到其他拾荒者的襲擊。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副總工程師王維平,多年來一直和拾荒者打交道。據他調研,在北京的拾荒“野戰軍”足足有15萬人,分成多個“幫派”,分布在京城80多個地方。他們大多以“同鄉”形式聚集在一起,分割各自的利益區域。
張明霞等拾荒者,就在“正規軍”和“野戰軍”的夾縫中艱難生存。
很多人拖家帶口,進駐到各個城市的垃圾場,複制著暴富的發財之路
張明霞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一個人從湖南老家跑到北京“撿破爛兒”的。剛來北京時,因為租不起房,她找到一處城中村,用碎磚頭和舊油氈,靠著別人房子的墻根搭了一個窩棚。這麼多年,她一直居住在那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