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的話題占據了整個春節假期的輿論場,“網絡部門”的調查顯示,實際上是沒影兒的事,根本沒有什麼上海女、江西男、除夕逃飯,純粹是 一網友編造的故事。這個調查結果既讓人大跌眼鏡,更讓輿論非常難堪,讓那些為這事兒炒得面紅耳赤的人十分尷尬,爭了近半個月,耗了那麼多關注資源和口水,原來子虛烏有。
不過尷尬者還是為自己缺乏判斷力、評論了假新聞找到了一個聽起來好像有道理的台階:新聞雖然是假的,事實雖然不存在,但假新聞所折射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討論假問題背後的真問題並非毫無意義。雖然沒有“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的具體事實,但城鄉和地區發展差距下孔雀女與鳳凰男的愛情尷尬是存在的,這個問題也值得討論。
這個自找的“台階”貌似有理,其實是站不住腳的。評論了假新聞所暴露出的判斷力缺失問題,不是“新聞雖假但問題為真”的解釋可以洗脫的。我一直覺得,在新聞評論問題上,新聞事實與問題判斷不是兩張皮,而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不能二分、無法割裂的一個整體。觀點必須建立在事實基礎上,評論不能跑在新聞的前面,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問題分析和判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說服力的評論。評論的說服力建立在邏輯基礎上,而邏輯推理的第一步是從新聞事實開始的,事實不存在,那後面講得再天花亂墜再層層遞進,也根本站不住腳。
時事評論往往需要一個“新聞由頭”,這個新聞由頭不只是一個“話題”(除非你明確說明只是將此當成一個話題開頭,後面的分析不依賴這個事實),很多時候更 是評論的事實基礎和邏輯起點——所以評論判斷的第一步往往是對“新聞由頭”的事實真假進行判斷,將分析建立在一個可靠的事實基礎上。
首先,由“假新聞”所設置的問題,很多都與“真問題”無關,而是實實在在的“偽問題”。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這個議題很快引發了地域之爭,很多人盯著“上海”和“江西”這兩個標簽開撕,不少人把矛頭指向了“上海女”,批評其“沒教養”,指責其渾身嬌生慣養出的毛病,或者指向“江西男”,甚至還引發了兩地媒體的激烈口水戰。每個假新聞都是具體的,而針對具體假新聞的評論也必然會有指向具體事物的分析判斷,自然會順著假新聞的邏輯滑向違背事實的錯誤判斷 ——割裂事實而單純看邏輯和結論,可能是正確的,可當事實前提錯了,後面自然也是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