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9日電/南希·里根,里根總統的第二任妻子,美國第一夫人中的傳奇。
這位童年曾被父母遺棄,寄養在親戚家中的女性,曾是米高梅公司的女演員,但星途平平。原生家庭的不幸,使得她人生目標明確:“獲得成功而美滿的婚姻。”她的選擇是里根,1952年,兩人結婚,就此不離不棄。直到2004年里根去世,83歲的南希跪地一吻時,這場長達52年的婚姻才告結束。
也正是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南希骨子裡的寂寞不安伴隨其一生。因此,她需要丈夫全部的愛。幸運的是,里根恰好滿足了她的需求。即使是一國總統,里根也從不以沒時間搪塞南希。據說,即使他正在開內閣會議,也會接聽南希的電話。不管是擔任州長還是總統,里根也始終保持著給妻子寫信的習慣。
這種感情處理當然見仁見智,就像里根身為總統,卻常常心血來潮在演說中向妻子隔空示愛一樣頗具爭議,甚至被人視為矯情。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對年過半百仍在公開場合摟摟抱抱的夫妻,代表著一種生而為人的真實性,而這人性的一面,恰恰也是美國精神中極為重要的一面。
甚至可以說,南希在愛情與生活中的霸道自私甚至狹隘,都是這種真實性的呈現。作為第一夫人,南希絕不完美,她甚至問題多多,尤其是里根上任初期。她的衣櫃過於豪華,在不景氣的經濟狀況下尤為觸目。“南希女王”的稱號也算不上褒義,而是因為她頻頻插手白宮事務,甚至一度以星象來為里根的日程安排進行規劃。她演員出身的經歷也使得她在公共場合的笑容和舉止呈現“標準化”,語言表達則往往如同“背台詞”。
這些真實的一面當然未必正確,但必須注意的是,美國精神與政治正確往往相悖。一個顯而易見的論據是:近年來沉溺於政治正確的美國,漸漸失去了美國精神。
真實性往往與獨立性相連,而獨立性恰恰是“美國第一夫人”的特有標簽。南希對白宮政治的參與,便是獨立性的體現。而她對青少年吸毒和酗酒問題的關注,以及就此發起的“Just Say No”倡議,更彰顯了自己作為第一夫人的獨立作用。
|